中国现代文学史-主观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

概述

文学研究会

  • 1921年成立于北京
  • 代表作家:周作人、沈雁冰、叶绍钧等,**《小说月报》**是文学研究会的会刊
  • 一般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 在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

学衡派

  • 1922年梅光迪、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因其观点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 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 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阵营对学衡派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创造社

  •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代表郭沫若、郁达夫
  • 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 强调文学必须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带有浓烈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鲁迅

《呐喊》《彷徨》中农民、农村题材的小说

  • 刻画病态的灵魂,挖掘民族劣根性以达到启蒙思想
    • 《阿Q正传》《风波》
  • 反应农村妇女命运,被压迫以及自身的软弱
    • 《祝福》祥林嫂、《明天》单四嫂子、《离婚》爱姑

《呐喊》《彷徨》中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 深受封建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 《孔乙己》《白光》
  • 封建卫道士为讽刺对象的
    • 《高老夫子》《肥皂》
  • 彷徨、苦闷、求索的知识分子
    • 《伤逝》涓生 子君、《在酒楼上》吕纬甫
  • 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

《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 再创作方法上,鲁迅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 《孔乙己》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
    • 《狂人日记》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结合
  • 艺术风格上,有出色的抒情小说、杰出的讽刺小说以及荡漾着乡情的乡土小说
  • 格式上,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事的格式
    • 《药》从时间中起笔
    • 《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生片段来概括人的一生
  • 表现手法上,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
  • 鲁迅的小说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洋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故事新编》的创作特色

  • 依据古籍,容纳现代,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改造
  • 古人写活,达到古今交融的艺术效果
  • 运用油滑的手段,对古人赋予现代生活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

《野草》的艺术特色

  • 在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
  • 艺术思想奇特,创造了许多非现实性的形象和境界
  • 艺术境界奇幻诡异,神秘幽深
  • 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意,具有音乐美和绘画美

《朝花夕拾》的艺术特点

  • 带有回忆性质的散文集
  • 叙事、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
  • 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相统一

鲁迅杂文的创作特色

  • 思想:内容广博、思想深刻
  • 艺术特色:
    • 形象性:创造了许多的形象,议论与形象结合
    • 抒情性和讽刺性
    • 丰富多样的问题和风格,主要风格是切实锋利
    • 简练犀利,生动幽默的语言

小说创作

问题小说

  • 1921年以后,一些作家沿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方向,创作的一批反应社会问题的小说
  • 揭示社会问题,批判社会黑暗,试图提出解决办法
  • 代表:**冰心《斯人独憔悴》、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王统照《沉思》**等

乡土小说

  • 乡土小说崛起于1923年左右
  • 代表作家:王鲁彦、彭家煌、许钦文、废名、蹇先艾、许杰、台静农
  • 它的兴起是**“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叶绍钧小说创作的思想内容

  • 经历了从问题小说现实主义发展的道路
  • 创作初期的宗旨是追求**“爱”的人道主义**
  • 批判教育界的人和事,揭露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 表现中国农村社会现实农民生活
  • 1925年后,作品进入时代革命领域,表现了对勇者的歌颂
  • 知识分子个人的人生道路与时代命运相结合
  • 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散文和童话作品

叶绍钧小说的艺术风格

  • 创作方法:写实为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个人情感蕴含于客观叙述
  • 小说结构:严密细致
  • 叙述语言:注重练字炼句,纯正规范

郁达夫《沉沦》独特的艺术风格

  • 大胆直率的表现手法,真诚而充分地袒露了主人公隐秘的性心理世界
  • 显示了作者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
  • 作者强烈的主题情感融入作品中,是作品更具震撼力

从《沉沦》到《薄奠》再到《迟桂花》的创作风格变化

  • 《沉沦》:多以作家个人经历为创作基础,表现出浓烈的抒情和个人自剖色彩,第一人称叙述
  •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题材由知识分子拓展到普通劳动者,写实成分增大
  • 《迟桂花》:由性苦闷到生苦闷,表现下层民众

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点

  • 多取材于自我的经历,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
  • 不强调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而是投入作者真实的情感来感染读者,从而引起共鸣
  • 小说结构安排具有散文化特点
  • 文笔清新隽永感情色彩浓烈

台湾赖和的小说题材

  • 日本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悲惨命运
    • 《一杆秤仔》台湾民众反抗日本警察
  • 日本殖民统治者的丑恶本质
  • 传统封建思想的愚昧
  • 台湾知识分子的苦闷

台湾赖和的艺术特色

  • 艺术上:较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 语言上:语言生动、口语化、运用台湾方言
  • 坚持反帝反封建精神,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强烈的民族意识

诗歌创作

《尝试集》

  • 胡适的诗集,出版于1920年,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 大多是即事感兴、即景生情之作,常用直接描写、浅显的比喻象征等手法

湖畔诗社

  • 1922年春在杭州成立,成员有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
  • 诗集**《湖畔》《蕙的风》《春的歌集》**
  • 大多歌唱大自然、友情和爱情,表现五四个性解放精神

《女神》

  • 郭沫若第一部新诗集
  • 1921年出版,为诗坛开了浪漫的新风

《女神》的思想内容

  • 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 歌唱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
  • 爱国情丝的抒发

《女神》的艺术特色

  • 采用了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
  • 形象描绘上充满了昂奋的音调,具有英雄主义格调
  • 极致的夸张,浓郁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 语言华赡丰美
  • 诗体形式上主张绝对的自由,为新诗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多样可能性

《女神》的意义和贡献

  • 表现了冲破封建旧社会的五四时代精神
  • 扩大了新诗的领域
  • 化用了古代神话和西方故事,表现新时代,超越了旧诗词

闻一多

诗集《红烛》《死水》,爱国主义情思

  • 思想意义
    • 歌颂祖国,思念祖国
    • 反帝反种族歧视
    • 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 艺术特色
    • 讲究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徐志摩诗歌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 独抒心灵、追求爱与美以实现个性解放,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
  • 表达了为自由恋爱勇于向礼教挑战的决心

散文创作

郭沫若散文特点

  • 内容多生活记叙,无拘无束
  • 作品主人公自我抒情色彩浓郁
  • 语言讲究雕饰、回味无穷,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美学

郁达夫散文特点(类似其小说风格特点)

  • 作品率真坦诚,自叙传色彩浓郁
  • 内容丰富,包含身世不幸、世道不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 体现了古典文学的神韵

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

  • 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感触,抒情性浓郁
  • 布局自然,不讲究结构
  • 语言清丽典雅

朱自清

  • 题材类型
    • 社会性、政治性较强:《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 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背影》
    • 写景抒情《荷塘月色》
    • 表现生活情趣《谈抽烟》
  • 艺术特色
    • 善于细腻的描写景物
    • 语言华美秀丽,修辞繁复,清新、秀丽、隽永

五四时期散文的意义

  • 对传统的示威,白话文也能做美文
  • 完成从古典到现代的变化,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 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科学、反封建的五四精神

戏剧创作

爱美剧

  • 1921年,由汪仲贤、陈大悲等组成的民众戏剧社与欧阳予倩等组成的上海戏剧协社,着力提倡爱美剧
  • 爱美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力求摆脱戏剧商业化倾向,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 主张戏剧表现时代人生,重视舞台实践、剧场工作及剧本创作与改变,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

问题剧

  •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批借鉴易卜生的喜剧类型
  • 以历史题材来影射现实,出现了一大批以**胡适《终身大事》**为代表的娜拉型戏剧作品和出走型戏剧人物

田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的主要艺术成就

  • 创作追求从内心出发,注重表现灵的世界,具有感伤情调
  • 人生哲理角度,表现一代青年受黑暗压迫的苦闷和寻求出路的彷徨
  • 早期创作形象有两组,一组是艺术家形象,一组是漂泊者形象
  •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交相辉映

田汉在1927年4月后的戏剧创作情况

  •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创作了《梅雨》《洪水》等,成为左翼戏剧运动中高产的剧作家
  • 20世纪30年代创作了表现抗日救亡主题的戏剧《扫射》《战友》等
  • 抗战爆发后,投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戏剧运动中去,改编《武则天》《武松》等,创作了**《丽人行》**,是他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集大成之作
  • 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传统戏剧的改编和话剧的创作,历史剧**《关汉卿》成功塑造了关汉卿的艺术形象**

30年代文学(1928-1937)

概述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1936年解体
  • 鲁迅、田汉、郭沫若、矛盾、郁达夫、林语堂、冰心、胡风、冯雪峰、蒋光慈、冯乃超等
  • 纲领: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援助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 会刊**《新诗歌》**

关于左翼作家内部两个口号的论争

  • 周扬、郭沫若提出国防文学
  • 胡风、冯雪峰为补其不足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 鲁迅主张两个口号并存**《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
  • 1936年开始文艺界统一战线的筹建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主要活动

  • 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 周扬《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
  • 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 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 积极创作,鲁迅、田汉、矛盾等

30年代文学创作的鲜明特点

  • 文学内容:挖现实
    • 运用科学的社会理论剖析中国社会
    • 由文化层面批判社会、探究人生
    • 题材涉及各阶层,尤其底层人民
    • 都市文学兴起
  • 文学形式:巅峰期
    • 长篇叙事文学日趋成熟,抒情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都有长足发展
  • 创作方法:大融合
    • 现实主义成为主流
    • 文学理论批评呈多元发展态势

茅盾

《蚀》三部曲的艺术特色

  • 艺术上,作品将客观描写与主观情感相统一,将再现与表现的艺术技巧相融合,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
  • 人物上,运用了心理描写、象征手法等卓越的技巧
  • 这些技巧使《蚀》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长篇小说《子夜》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贡献

  • 茅盾小说多富于时代色彩,表现社会重大题材,侧重对社会做全景式摹画
  • 结构恢弘阔大,显示出对社会冷峻深刻的解剖力
  • 遵循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客观描写生活现实
  • 在其影响下出现了一批追随其创作风格的作家,被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

短篇小说集《野蔷薇》

  • 艺术特点:
    • 小说均以恋爱为题材
    • 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寄希望于爱情,最终在迷茫中盘旋的现实
    • 凸显了追求与幻灭的主题
  • 艺术价值:
    • 借鉴了现代西方文学的表现手法
    • 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
    • 运用环境氛围对人物心理渲染烘托

巴金

巴金短片小说的创作及特点

  • 第一类:反映外国人民生活为主
  • 第二类:反映国内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反抗斗争为主
  • 第三类:童话
  • 创作特点多采用第一人称,注重对心灵的探索

《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 反映成都高氏三兄弟的人生故事,体现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控诉家族制度
  • 表现了青年一代被压抑的冤屈
  • 对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

《激流三部曲》的艺术特点

  • 高度典型化
  • 人物形象:抒情化心理描写
  • 结构线索:以事件为主线索,形成网状结构
  • 内容表现:以风俗画描写表现道德批判

《激流三部曲》的文学意义

  • 描写封建大家族的兴衰史,并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 反映五四精神
  • 对长篇小说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家》中觉新的形象

  • 觉新是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封建家族制度的牺牲品,典型的“多余人”形象
  • 对封建家族制度的俯首听命
  • 内心无法压抑对自由的渴望
  • 懦弱苟且国民性的典型代表

《憩园》表现反封建主题的特点

  • 以“憩园”公馆为背景,表现了杨、姚两个富贵人家共同的悲剧命运
  • 旧主人杨老三败尽祖上家产,封建等级观念又使他不屑自食其力,最终酿成人生悲剧
  • 新主人姚家父子,依靠遗产过着腐朽、没落的生活,最终走向破落
  • 揭示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与毒害,拓展了《家》的反封建主题

《寒夜》的主题思想

  • 最能代表巴金创作风格的一部长篇力作
  • 通过描写一个小公务员经历家庭破裂的悲剧,揭示中国正直善良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 丈夫汪文宣: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及造成他心理创伤的社会原因
  • 妻子曾树生: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女性形象

老舍

老舍小说艺术风格

  • 侧重老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民俗,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 讽刺与写实结合,细节描写中透露出幽默效果
  • 使用纯熟的北京方言,文字俗白、言简义丰,堪称文学语言大师

《骆驼祥子》的主题思想

  • 《骆驼祥子》是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老舍创作的一座高峰
  • 主要内容是一个来自农村的淳朴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的故事
  • 真实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
  • 作品描写主要人物的典型性,以及对人性关系的思考

《骆驼祥子》虎妞的人物形象

  • 她有着剥削阶级好逸恶劳、善玩心计、粗俗刁泼的性格特点
  • 对祥子的爱是以不平等的态度体现,更多是畸形的性纠缠和索取,对祥子心灵和肉体的双重摧残
  • 破坏了祥子的个人奋斗目标,是祥子走向堕落的诱因之一

《四世同堂》的艺术特色

  • 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及其觉醒、斗争
  • 异族侵略者统治下遭受折磨的痛史与惶惑、偷生的国民性弱点
  • 表现了中国民族抗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悲壮历史

《四世同堂》所体现的作家文化反思

  • 小说中的祁家,实质上是中国封建礼教堡垒的象征,祁老者引以为豪的“四世同堂”正是传统家庭伦理的理想结构。老舍把它置于民族抗战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加以表现,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沉痛反思
  • 明确揭露和批判了民族劣根性,以理性的目光对**“民族的遗传病”作了穿透性的剖析**,显示了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努力

沈从文

由《边城》和《八骏图》的对照,可见作者理想的人生观与都市扭曲人性对立的理想人性

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艺术成就

  • 描写边地人情美、风俗美、景色美,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富有是诗歌情调
  • 传达出作者独特的生命感受,寄托了他的个人理想
  • 融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大大丰富了小说的抒情容量
  • 语言细腻舒缓,具有散文化的特色

沈从文《边城》的思想内容

  • 田园牧歌式的人生形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真实与理想的共存
  • 悲剧性的命运与欲望的淡然
  • 静止的时间、遥远的历史
  • 都市与湘西的碰撞
  • 企图通过民族品德的重造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

沈从文《八骏图》

  • 写作意图
    • 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
    • 对知识分子的剖析,也是对民族之病的诊察
  • 写作手法
    • 运用了复杂的叙事手法
    • 调动多种叙述声音:人物自述、对话、描写、达士的书信等,恰似一个人物评价大纲

沈从文小说题材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 沈从文小说题材内容由湘西与都市两个部分构成,相互对比。前者使后者真正呈现出病态,后者使前者具有理想化的形态
  • 题材处理上善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痛苦
  • 具有散文化特征
  • 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
  • 结构上求新,采用对话体、书信体、日记体等体式
  • 语言古朴、少夸饰,杂糅古典文学的句式及湘西方言,为京派小说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曹禺

《雷雨》的人物形象

  • 周朴园:封建精神特征和资本家形象;专横、自私、虚伪、温情的复杂性格特点
  • 繁漪:本来出身名门、通情达理,后性格扭曲
  • 侍萍:淳朴善良、有骨气,旧社会下层妇女
  • 周萍:周朴园性格的补充

《雷雨》的艺术特色

  • 结构:回溯法,结构凝练、情节紧凑、矛盾集中
  • 语言:丰富的潜台词和充分的个性化戏剧语言
  • 诗意

《日出》

  • 曹禺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
  • 主体鲜明,批判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社会制度
  • “日出”象征黑暗社会应当被光明所替代,陈白露是剧中具有复杂性格特点的悲剧角色
  • 主体思想
    • 损不足以奉有余
    • 带着深厚的同情描写下层社会不足者的苦难
    • 漫画的戏虐手法勾勒出上层社会有余者的群丑图
  • 人物形象
    • 陈白露、潘月亭、方达生、小东西、金八
    • 陈白露:中心人物,美丽聪慧,将骄傲的心态化作嘲讽的笑挂在嘴边,又有漂泊者的倦怠
  • 结构特点
    • 采用横断面的描写方法从多个侧面来表现社会生活
    • 诸多片段表达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批判性主题
    • 结构采用辅助性手法,设置贯穿全剧的线索人物陈白露、金八等,加强戏剧结构的整体性

曹禺《北京人》的艺术成就

  • 四幕剧北京人蕴含着对现实历史的深思和对戏剧美学的追求
  • 人物塑造上,着力描写曾文清和愫方两个悲剧人物的内心冲突和不同命运
  • 艺术风格上,借鉴了契科夫的戏剧美学
  • 艺术手法上,以棺材为象征,蕴含封建阶级早晚进棺材的寓意
  • 文化批判方面,于悲悯之外又多了几分嘲讽,由悲剧转向喜剧

曹禺戏剧的语言风格

  • 戏剧台词都是发自剧中人的内心深处,带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并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
  • 精准的表现剧中人的内心情感,具有丰富的潜台词
  • 戏剧语言富有诗意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 曹禺是现代中国最杰出的剧作家,《雷雨》《日出》《原野》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 剧作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和复杂性,超越了当时剧坛流行的简单化、概念化的模式
  • 剧作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戏剧冲突扣人心弦、内在情绪跌宕起伏
  • 重视锤炼戏剧语言,人物台词个性化并随着剧情发展而变化

小说创作

东北作家群

  • 九一八事变后流亡至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群东北作家,他们创作了一批反映东北人民生活与斗争的文学作品
  • 代表:萧红《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

京派作家群

  • 主要成员为北京的一些自由主义作家,如沈从文、废名、萧乾、师陀等
  • 侧重表现乡风民俗的和谐,展示人性的丰富美好,具有宁静的意境美

新感觉派(心理分析派)

  • 30年代以《文学工厂》《无轨电车》《现代》等杂志为主要阵地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 代表作家:
    • 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和“鬼才”
    • 施蛰存:成名作《上元灯》,真正体现新感觉派特点的是**《梅雨之夕》**
    • 刘呐鸥:短篇集《都市风景线》

独立作家

  • 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李劼人等
  • 叶绍钧:《倪焕之》被矛盾称为“扛鼎之作”
  • 李劼人:《死水微澜》《大波》《暴风雨前》

台湾作家杨逵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思想内容:
    • 杨逵小说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
  • 艺术成就:
    • 结构巧思和人物塑造用心用力之外,还有讽刺、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 杨逵的出现使20世纪30年代台湾新文学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丁玲作品中莎菲的形象及意义

  • 莎菲是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女性,执着的寻求人生意义却又找不到出路,重感情,爱幻想
  • 莎菲的形象反映了动荡时代知识青年病态性格,是追求个性解放的激进青年在革命低潮中陷入苦闷彷徨的真实写照,饱含着丰富的时代内容

丁玲作品两大题材

  • 女性题材:
    • 女性的自叙传、血泪书和忏悔录,如《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 政治题材:
    • 知识分子:《韦护》《1930年春在上海》
    • 工农斗争:《田家冲》《水》
    • 土改题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张天翼小说《华威先生》的主人公形象

  • 华威先生是一个不学无术又自命不凡的国民党官僚,有着极强的权力欲和统治欲
  • 每天忙于出席各种会议插足各种抗日活动,并不是真的为了抗日,把一个党派的狭隘利益和个人私利凌驾于抗日工作之上
  • 华威先生是张天翼贡献给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的一个独特典型,表现出巨大的历史预见性

张天翼的创作思想

  • 早期描写小市民的灰色人生与部分知识分子的庸俗
  • 随着作者政治视野的开阔,阶级压迫和斗争的题材开始在其小说中逐步强化

张天翼小说的艺术成就

  • 题材多,语言上糅合各类方言、创造口语化文学
  • 小说注重写人,抓住人物的灵魂写出其性格
  • 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以动作、情绪为内在依据,淡化故事情节

叶紫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 大部分小说都是表现大革命失败前后洞庭湖畔农民的生活和斗争
  • 左联众多农村小说中,叶紫以揭露农村阶级压迫的尖锐性著称
  • 作品洋溢着理想的光辉,充满昂扬的斗志,使小说产生了悲壮沉雄的美学风格
  • 结构明晰、笔触阔大,蕴含着时代风雨

吴组湘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 思想内容:
    • 批判封建礼教及旧的思想传统,表达了对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
    • 描写农村的破败和凋零,表现农民的苦难命运和对地主阶级的批判
  • 艺术特色:
    • 善于表现尖锐的性格冲突并在冲突中进一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 心理剖析来刻画人物形象
    • 故事情节结构安排精巧,细致的景物描写、对话和叙事语言也是作品的主要特色

诗歌创作

戴望舒诗歌艺术特色

  • 第一时期:
    • 注重表现诗人敏锐感受到的或朦胧或明朗的诗情
    • 长于抒情的细腻体味而淡于激情的直接抒发
  • 第二时期:
    • 采用散文话的自由表达方式,《我底记忆》较多运用了日常口语,给人带来清新的感觉
    • 诗歌侧重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 第三时期:
    • 诗歌思想内涵具有社会性,风格自然、明朗
    • 诗风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代表《我用残损的手掌》

抗战爆发后戴望舒的诗风变化

  • 戴望舒早期作品多对现实生活的迷茫、失望、伤感
  • 抗战后的作品**《灾难的岁月》《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与民族气节**
  • 诗风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
  • 诗歌的思想内涵具有社会性,风格自然、明朗,写实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臧克家诗歌内容、思想特色和艺术特点

  • 主要内容
    • 描写农村的生活面貌和农民的苦难命运
  • 思想特征
    • 坚忍主义的人生态度
  • 艺术特点
    • 诗作凝练集中、篇幅短小,却有很大的信息量。客观描写中蕴含着强烈的情感,注重文字的推敲和提炼

散文创作

--

戏剧创作

洪深农村三部曲的主要思想内容

  • 洪深于1929年参加左翼文艺运动,相继创作了**《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合称农村三部曲**,是现代戏剧首次较全面地表现农村生活和农民抗争的戏剧作品
  • 《五奎桥》反映在灾难中求生的农民和乡绅的尖锐冲突,《香稻米》描写“谷贱伤民”“丰收成灾”导致农民破产,《青龙潭》表现农民的愚昧和迷信
  • 受左翼思潮影响,写出了乡下人真反了的时代性和合理性,并描写了这一矛盾冲突的激化和结局

农民戏剧实验

  • 1932年-1936年间熊佛西长达五年的农民戏剧的研究和实验
  • 熊佛西创作了反映农民生活的戏剧**《屠户》《牛》《过渡》**等作品
  • 熊佛西还积极培养农民演员,建立适用农民戏剧要求的剧场

40年代文学(1937-1949)

概述

孤岛文学

  •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在上海租界,在被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国统区文学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的思想内容

  • 揭露了以抗战之名营私舞弊,大发国难财的国民党和土豪劣绅。无情地撕下他们冠冕堂皇的“抗战”外衣,刻画出他们可憎、可笑之处
  • 以抗战时期国统区兵役问题为题材,描写了发生在四川乡镇茶馆的征兵丑剧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的艺术成就

  • 杰出的讽刺艺术。写实
  • 独特的场景安排。茶馆
  • 精湛的艺术结构。双线结构,一明一暗、一虚一实两条线索

沙汀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 思想内容
    • 大多以四川农村为背景,反映国民党统治下广大农民的悲惨生活
  • 艺术成就
    • 善于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寻找素材,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 冷峻客观的描绘,让反面形象显示出自身的矛盾与荒谬
    • 语言风趣而又口语化
    • 善于从讽刺切入生活,对中国现代讽刺文学做出了较大贡献

艾芜《南行记》的思想内容

  • 以一个漂泊的知识分子的眼光观察并叙述边疆异域特殊的下层民众生活,刻画出各式各样的流民形象
  • 表达了人物强烈的生存意识和朦胧的反抗精神
  • 批判了黑暗的世界,寄托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同情、理解和赞颂

艾芜小说的艺术成就

  • 较强的艺术概括能力,善于把平淡的故事写的娓娓动听,以景色和环境烘托人物内心的活动
  • 作品笔调清新明快、朴实自然,富有抒情味
  • 抗战爆发后的创作以严谨沉郁的现实主义手法,逐渐取代抒情浪漫的艺术风格

钱钟书《围城》

  • 主题思想
    • 旧中国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真实写照,病态人生的深刻分析
  • 思想意蕴
    • 社会批判层面,围绕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足迹
    • 文化批判层面,外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
    • 哲学反思层面,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 艺术特色
    • 杰出的讽刺艺术
    • 丰富的想象、联想
    • 精湛的语言艺术
    • 表现手法,比喻、夸张等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 思想内容
    • 史诗般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图景,深入表现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 从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人物命运的不同走向刻画出了三个完全不同的类型
  • 人物形象
    • 蒋蔚祖:性格懦弱,无所作为的公子哥
    • 蒋少祖:时进时退,左右失据的知识分子
    • 蒋纯祖:民族解放斗争中死守个人主义立场,苦闷绝望的知识分子
  • 艺术特点
    • 内容上:揭示人灵魂的复杂、丰富性
    • 表现手法上:兼容政治、哲理、抒情多种叙述艺术

张爱玲《金锁记》

  • 描述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都市男女千疮百孔的经历,集中暴露个人心中的邪恶性
  • 主角曹七巧在现实的压迫下性格变态,容不得任何美好,甚至破坏儿女的幸福,这是对传统慈母形象的彻底解构,也揭示了封建文化对人心灵的残害

张爱玲小说的主要特色

  • 传奇性的故事,及弥漫其中的梦魇般的氛围,擅长家史性故事叙说
  • 题材有丑恶人性的展示、两性关系及人格分裂
  • 古今中外优秀传统融于一炉,纯文字与通俗文学的优长汇于一身,将小说推向雅俗融合的境界

张恨水小说的艺术特色

  • 以俗为雅,注重传承、勇于创新
  • 大量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特点
  • 作品新旧交融,既有传统章回小说的形式,又将现代的叙事内容融入传统小说形式中
  • 着重景物、心理描写的同时,也注重风俗描写和传统姻缘的描写

艾青诗歌的思想内容

  • 强烈的时代感和厚重的历史感
  • 写出了民族的悲哀、人民的苦难
  • 注重挖掘苦难中顽强挣扎、坚韧奋斗的民族精神
  • 表达了对祖国、人民深沉的爱
  • 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追求

穆旦诗歌的艺术风格

  • 自我的独特探索与表现,强烈反思批判精神
  • 表现了分裂、残缺、矛盾而痛苦的自我
  • 熟练运用现代诗象征、暗示、抽象的技巧,诗歌语言意义繁密而富有弹性

夏衍戏剧的艺术风格

  • 富有现实战斗性,表达与祖国、民族命运相关的主题
  • 取材平凡的日常生活,重在展示形形色色的社会世相
  • 注重人物刻画,以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
  • 语言朴素自然,作品展示出清淡、质朴、隽永、飘逸的艺术风格

夏衍《法西斯细菌》的思想内容和俞实夫的形象

  • 《法西斯细菌》是夏衍写于抗战时期的话剧,它所表达的思想是:全世界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势力浴血奋战的年代,不问政治的倾向是错误的
  • 俞实夫是一个只管纯科学研究不问政治的青年科学家,对日本侵占东北毫不关心,九一八事变后还在日本研究所工作,最终实验室被毁,妻子好友被野蛮对待,才认识到法西斯也是一种细菌,比细菌更害人,从而投身到抗战洪流当中去
  • 俞实夫的性格转变写的有层次、真实可信

陈白尘《升官图》的艺术特色

  • 以荒诞离奇的梦境揭示现实,梦境为喜剧手法的自由发挥起了重要作用
  • 情节的离奇构建和人物描写的高度漫画化相结合,使剧作充满喜剧性
  • 用喜剧手法将政治批判与道德批判相结合,写出群丑多行不义的必然下场

解放区文学

新秧歌剧

  •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秧歌剧形式,代表作**《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
  • 旧秧歌剧主要以男女两性关系为内容,新秧歌剧侧重反映现实的劳动生活,描绘健康有活力的工农兵形象
  • 在传统秧歌剧载歌载舞的基础上创新,促进了民族歌剧的探索和发展

新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色

  • 继承了秧歌剧长于抒情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精彩的抒情唱段
  • 参照中国古典戏曲歌唱、吟诵、道白相结合的手段推动剧情,适合大众欣赏习惯
  • 借鉴了西洋歌剧齐唱、重唱、合唱、伴唱等形式,在广泛的继承借鉴中创造了新型民族歌剧的经典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 四十年代赵树理的小说成名作
  • 写解放区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的故事
  • 创造了一种新的评书体的小说形式

赵树理对中国现代小说民族化的贡献

  • 小说写法上,借鉴了中国传统评书和章回体小说注重故事连贯和完整的写法,较大程度上适应中国农民的欣赏习惯,推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进程
  • 人物塑造上,既注重在叙述故事中介绍人物,又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 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对称性,人物性格相互映照
  • 语言上,注重对北方农民口语进行艺术加工,营造幽默风趣的艺术效果

孙犁小说总体创作特色

  • 孙犁小说以散文手法来写小说,虽以抗战生活为题材,却不以厮杀的情节取胜,而是以简单的线索串联场景,加以精雕细琢,从中发掘生活的诗意和人性美的光华
  • 景物描写非常出色,人物心境和情节相结合,语言优美、清新自然,高度的个性化和口语化
  • 孙犁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解放区小说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以他为首后来有一批作家如刘绍棠、韩映山、丛维熙等,追随其创作风格形成了荷花淀派的小说流派

信天游

  • 陕北一种抒情性非常浓重的民歌形式
  • 特点在于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两句一段,歌者叙事或抒情,往往采用联唱的方式,以一件事为中心,使叙事和抒情达到完美的统一

阮章竞《漳河水》的艺术特色

  • 形式上,漳河水洗去了“民歌体”的创作形式
  • 表现手法上,根据女主人公的不同个性、命运来安排场景、渲染气氛,对比中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 体裁上,古典诗词和民歌的融合
  • 歌颂了党的领导下,人民革命的胜利

50-70年代文学(1949-1977)

概述

--

十七年的小说

十七年小说的缺点

  • 简单机械的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直接服务于社会
  • 文学模式偏向公式化和概念化
  • 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比较狭隘,缺乏批判深度

吴强《红日》

  • 思想内容
    • 以孟良崮战役为重点,形象概括了华东野战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历程
  • 主要人物
    • 沈振新、张灵甫(蒋介石麾下出色的干将)、陈毅、粟裕、李仙洲
  • 艺术特征
    • 将历史纪实与艺术创造相结合,表现了广阔的战争画面和生活图景
    • 不是写战史却又写了战史,写了战史但又不是战史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 主要内容
    • 以白公馆和渣滓洞为主线,描写游击队、地下斗争、农民起义,是一部反映黎明前光明和黑暗最后决战的长篇小说
  • 主要人物:许云峰、江姐、双枪老太婆
  • 艺术特征
    • 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刻画人物形象
    • 采用了多线索的网状结构

梁斌《红旗谱》

  • 主要内容
    • 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史诗
    • 描写了朱老忠、严志两家三代和冯老兰一家两代农民的革命英雄谱系
    • 反映了他们由单枪匹马的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有领导的自觉斗争过程
  • 人物形象
    • 朱老忠——新旧交替时期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 艺术成就
    • 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
    • 借鉴了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创作技巧,故事性强,故事相对独立

杨沫《青春之歌》

  • 思想内容
    • 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
    • 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
  • 艺术成就
    • 塑造了一个从个性解放到献身社会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 抒情笔调、轻柔情愫

柳青《创业史》

  • 思想内容
    • 描写了农业合作化前后,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反映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 主要人物
    • 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福、姚士杰、郭振山等
  • 艺术特色
    • 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相结合
    • 深刻的心理刻画与哲理的议论相结合

王蒙

  • 解放初期从事共青团工作
  • 创作小说**《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刘世吾的形象

  • 刘世吾是一个性格复杂、充满矛盾的官僚主义者
  • 参加革命多年,曾献身于人民解放事业,但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让他对事业和生活丧失了热情,不断用世俗的现实否定曾为之奋斗的理想,成熟的外表下掩盖着可怕的冷漠与圆滑
  • 是一个50年代中期那些曾经创造了新生活,却对新生活没用激情的落伍者的艺术典型,在这一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对理想、激情、人生等问题的思考

茹志鹃《百合花》

  • 思想内容
    • 取材于人民解放战争
    • 赞美了英雄战士与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揭示了军民的血肉关系是赢得革命战争胜利保证的主体
  • 主要人物
    • 我、通讯员、新媳妇
  • 艺术特色
    • 没有正面描写激烈的战斗过程,而是从侧面来表现战争
    • 善于通过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
    • 人物心理描写细腻准确,富有层次感
    • 艺术风格清新、俊逸

十七年的诗歌

闻捷

  • 主要作品《天山牧歌》《苹果树下》《叶莺飞去了》《复仇的火焰》
  • 爱情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 苹果喻指爱情,种下的爱情已该收获
    • 闻捷的爱情诗构思新颖、语言优美,叙事、绘景、抒情融为一体,充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 有时诗人不免将作品中人物的理想情操绝对化,无意间对丰富微妙的爱情故事做出了简单的处理

郭小川

  • 主要作品《致青年公民》(成名作)、《甘蔗林——青纱帐》、《望星空》、《白雪的赞歌》
  • 评价:时代激情与人生哲理的有机结合
  • 诗歌艺术特色
    • 表现为时代激情与人生哲理的有机结合
    • 对形式技巧的刻意求新,多方探索。借鉴了古典辞赋善于铺张、渲染、排比、重叠的表现手法,创作出独树一帜的新辞赋体

贺敬之

  • 主要作品
    • 抒情短诗《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桂林山水歌》
    • 长篇政治抒情诗《十年颂歌》《雷锋之歌》
    • 诗集《放歌集》
    • 《回延安》
      • 信天游形式
      • 赞颂延安精神、延安人
      • 生活气息浓郁、语言质朴清新
  • 思想内容
    • 诗歌带有革命浪漫主义特色
    • 以革命理想主义为基调的主观抒情
    • 提出并回答政治生活及人生道路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十七年的散文

杨朔散文艺术风格及其局限性

  • 精于诗意的艺术构思,擅长托物言志,从细微处落笔,通过比兴或象征的手法创造诗的意境,借以表达深远的旨意
  • 艺术结构讲究剪裁布局,在峰回路转中发出哲理思考
  • 局限性是主题较为单一,存在粉饰现实的倾向

秦牧

  • 散文集:《星下集》《潮汐和船》《贝壳集》《花城》
  • 文艺随笔集:《艺海拾贝》
  • 散文的主题思想
    • 秦牧散文取材广泛,立意高远,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的结合
    • 善于凭借精细的观察描写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
    • 散文旁征博引地表现宇宙之大、草芥之微,给读者以正确的思想启迪和健康的审美熏陶

刘白羽散文艺术特点

  • 善于运用剪辑手法将历史与现实交织成形象的艺术画面,表达新颖的主题
  • 擅长融情入景,营造情景交融的壮阔气象

十七年的戏剧

《茶馆》

  • 三幕剧
    • 戊戌变法后中国社会现实
    • 辛亥革命失败后
    •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时期
  • 人物
    • 茶馆老板:王利发,勤勤恳恳的中下层生意人,最终上吊自杀
    • 旗人:常四爷,耿直刚正、豪侠仗义
    • 茶馆房东:秦仲义,新兴民族资本家

老舍《茶馆》的艺术成就

  • 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截取三个时代的片段以展现历史变迁
  • 塑造了以王利发为代表的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
  • 茶馆的戏剧语言诗经过提炼的北京方言,带有浓重的地方文化意味,注重人物对白的个性化

文革文学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其危害

  • 1966年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 核心是文艺黑线专政论
  • 践踏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传统,全盘否定了30年代以来,特别是建国后17年的文艺成就
  • 提出根本任务论、三突出、主题先行论等一整套理论,造成了文艺理论领域的大混乱

样板戏

  • 《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句》《白毛女》等
  • 吹捧它们是向封、资、修文艺顽强进攻的突出代表

阴谋文艺

  • 根本任务论
    • 塑造工农兵形象是社会主义文学的根本任务
  • 三突出
    • 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 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 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 导致了文学创作公式化、使文艺丧失了独创性
  • 主题先行论
    • 文学创作必须从与走资派斗争的主题出发,再到生活中找素材编故事

浩然《星光大道》的主要内容

  • 浩然代表作之一,文革时期主流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 描写解放初期华北一个村庄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的组织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 歌颂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新时期文学(1978-2000)

概述

--

新时期小说

十个小说流派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现代派小说、实验小说、新写实小说、晚生代小说、女性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

伤痕小说

  • 新时期文学涌现出来的第一个潮头
  • 开端: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开山之作**,发表于《人民文学》
  • 得名:卢新华短篇小说**《伤痕》**,发表于《文汇报》
  • 揭露四人帮的罪行、同情人民的遭遇、歌颂对四人帮不屈的抗争、提出令人警醒的社会问题,表现时代主题、反映人民心声

反思小说

  • 出现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 开端:茹志鹃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标志性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
  • 得名:由文革推向50年代中期,对极左路线的批判和反思
  • 相关作品: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刘真《黑旗》、高晓声《李顺大造屋》(代表作)、古华《芙蓉镇》、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叶文玲《心香》
  • 对解放以来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极左路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带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悲剧意味

改革小说

  • 1981年前后兴起,以蒋子龙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
  • 反映各领域改革进程及其引起的社会变革、价值冲突及心理震荡
  • 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 相关作品:路遥《平凡的世界》、张洁《承重的翅膀》、王润滋《鲁班的子孙》

寻根小说

  • 1985年韩少功在《作家》杂志发表的文章《文学的根》,推动了文化寻根的思潮
  • 注重开掘题材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传统,代表作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
  • 艺术特色
    • 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 题材和反思对象有地域特点
    • 表现手法既有中国传统文学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加深作品意蕴

现代派小说

  • 代表作家:刘索拉《你别无选择》,中国当代文学第一部成功的现代派小说
  • 其他作家作品:刘索拉《蓝天绿海》《寻找歌王》、徐星《无主题变奏》、莫言《红高粱》《透明的胡萝卜》、王蒙《蝴蝶》、洪峰《奔丧》《生命之流》
  • 思想:表现人类普遍的荒诞性,充分体现现代意识

实验小说

  • 又称先锋小说
  • 主要作家作品:马原《虚构》《冈底斯的诱惑》、洪峰《极地之侧》、苏童《平静如水》、余华《现实一种》
  • 艺术特点
    • 文化上表现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
    • 文学观念上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 结构散乱、破碎

新写实小说

  • 创作发生于80年代后期
  • 主要作家: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官场》、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桃花灿烂》《风景》等
  • 艺术特色
    • 虽然以写实为主,但却是一种毛茸茸的原生态
    • 表现荒诞、丑恶、无奈,缺乏理性批判
    • 客观化的叙述、缺乏价值批判的冷漠叙述

晚生代小说

  • 作家多出生于文革乃至70年代后期
  • 代表作家:韩东、鲁羊、朱文、陈染、张梅、东西等
  • 艺术特点
    • 主题:精神内容暧昧,带有明显的个体性
    • 题材:都市生活,人物多为同代人
    • 形式:带有自传色彩,真实不虚构

女性小说

  • 出现于80年代中后期,以女性的目光审视人生问题
  • 主要作家:陈染、林白、徐坤、张欣、徐小斌等
  • 艺术特征
    • 张扬性别意识
    • 浓厚的主观化倾向
    • 都市的飘忽与都市女性

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

  • 出现于1996年,对文坛产生一定冲击的小说流派
  • 主要作家:刘醒龙《分享艰难》、关仁山《九月还乡》、谈歌《大厂》、何申《穷县》
  • 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当时的社会现实,诸如民工进城、工人下岗等现实问题

张贤亮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主题内涵

  • 张贤亮代表作有**《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 唯物主义观点诠释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以及它们在劳动中产生的心理变化,理性色彩浓郁
  • 通过马缨花等女性形象讴歌了劳动创造人,劳动人民塑造知识分子品格和灵魂的哲理
  • 描写知识分子在磨难中所承受的灵魂洗礼,表现了他们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识的寻求

高晓声小说的艺术特征

  • 手法上:现实主义,但中西合璧
  • 结构上:情节自然发展为主,穿插着意识流的插叙、倒叙
  • 人物塑造上:细节化表现人物性格,个性化的语言行为,人物之间与人物自身前后进行对比
  • 语言上:幽默而充满乡土气息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 具有散文化特征,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中,寓真善美于平常琐碎的事件中
  • 风格清新隽永、淡泊高雅
  • 语言具有诗化特征,简洁明快、流畅自然

林斤澜小说的艺术特点

  • 传统艺术技巧为本,大量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技巧
  • 奇特夸张的人物形象,平淡而富有变化的情节
  • 情节简单,定格于历史瞬间里一个小镜头,以小见大

韩少功《爸爸爸》的人物塑造与文体特色

  • 塑造了丙崽这一艺术形象,呈现一种具有远古意识、初民思想的生活方式
  • 展示了人性中的愚昧、荒蛮、冥顽不化的集体无意识
  • 通过象征等手法,营造出神秘诡异的艺术氛围,启发读者思考更深层的意蕴

张承志小说的诗化特征

  • 小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 突出运用了诗的表述方式
  • 以哲学家的抽象思辨赋予小说深刻的暗示内涵,具有崇高的、悲剧性的、神圣的审美效果

贾平凹小说的艺术特色

  • 呈现出变化多端的个性
  • 描写风俗风情
  • 语言精练清晰、明快含蓄
  • 吸收现代主义象征手法丰富主题,吸收古代小说叙事技巧丰富细节

莫言小说《红高粱》的艺术特点

  • 抗日故事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的故事
  • 描写农村敢爱敢恨的原生态生命意识,红高粱般的生命力
  • 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结合,充满象征、隐喻
  • 红高粱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象征,每个人物的刻画都充满着深刻的寓意

张炜小说《九月寓言》的民间意识

  • 对大地民间的诗意赞颂,具有浪漫情怀
  • 九月意味着生命的充实,野地则是生命的本源
  • 以民间立场批判现代文明,同时意识到民间本身的脆弱,呈现出悲凉的情调

马原先锋小说的特点

  • 小说中频繁出现马原的形象,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
  • 所叙述的故事往往缺乏逻辑关系,依靠片段强制性拼合到小说中
  • 叙事过程与叙述方法视为创作的最高目的

苏童小说的艺术风格及主要成就

  • 苏童小说风格可以用凄艳概括
  • 作品经常以少年的眼光发现和体验周围的世界
  • 前期对小说创作形式有多种尝试,如人称的自如转换《罂粟之家》,历史场景与显示画面的交替出现《一九三年的逃亡》
  • 随着时间推移,风格由繁复走向简洁,由俏丽走向平实

余华小说的特点及成就

  • 余华小说最明显的特点是冷漠叙述
  • 偏执的迷恋暴力、灾难、死亡,叙述者主体意向已降至感情的冰点
  • 对旧有文类的颠覆,《献血梅花》可以视为对武侠小说的颠覆

王安忆小说艺术发展及主要贡献

  • 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求
  • 1981年后小说题材更加广泛,从人的价值、文化心理等视角进行思考,作品意蕴也更加深刻、丰厚
  • 1984年后开始以历史眼光更加深刻的哲学视角观照社会历史和人的命运与情感变迁

新时期诗歌

朦胧诗

  • 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王小妮、王家新等
  • 刊物:《诗刊》《福建文学》《今天》
  • 主要作品:《回答》北岛、《致橡树》舒婷、《远与近》顾城、《纪念碑》江河、《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
  • 艺术特点
    •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歌领域现实主义一元化的局面
    • 侧重表达人的本质思考和对自我价值、心灵自由的追求,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 广泛吸收现代主义诗歌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隐喻、通感等,给人一种朦胧之美

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

  • 书写从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从狂热、迷茫到觉醒、奋起的心路历程,也表达了青年人的爱情、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 抒写了个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又不失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具有较为深厚的社会内涵
  • 运用想象、联想和意向的组合表达多层次的丰富意蕴

第三代诗人

  • 80年代中后期涌现的一批年轻诗人,也称后朦胧诗群、后崛起诗群、新生代诗人
  • 大多出生在文革时期,缺少对社会历史和人生挫折的深切体验
  • 影响较大的有北京诗群、上海诗群、四川诗群、他们诗群和女性主义诗群

翟永明

  • 继舒婷之后最重要的女诗人
  • 《女人》《静安庄》《人生在世》《死亡的图案》
  • 艺术特点
    • 幽深诡奇直击女性灵魂,是女性话语意识的自觉

新时期散文

巴金《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 说真话是《随想录》最显著的思想价值
  • 促使巴金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严格的自审
  • 把自审上升到对整个民族反思的高度,表现了作家的忧患意识
  • 通过对亲朋故人的哀思控诉了文革造成的悲剧

张中行

  • 《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
  • 过来人、当事人的身份讲述野史
  • 即写现代硕儒,也写古今才女
  • 语言自然、不拘格套,形成了富有特色闲话风

余秋雨

  •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
  • 古今文明的对比中,体现深沉的文化忧患意识
  • 表现厚重的历史感
  • 充满哲学思辨的现代理性精神
  • 思维机智的散文语言,行云流水、华丽雍容

新时期戏剧

探索戏剧

  • 80年代初期一些剧作家用新的艺术手段表现对生活和人生问题的思考
  • 采用时空灵活拓展、意识流、荒诞派的手法,打破传统戏剧的规范
  • 代表:马中骏 贾鸿源《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绝对信号》、刘树纲《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高行健戏剧艺术探索上的主要成就

  • 高行健是坚持时间最长,并且兼具了理性与创作双重能力的作家
  • 写作领域
    • 《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彼岸》等
  • 理论方面
    •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现代戏剧手段初探》
  • 每部剧作从创作方法、表现形式到戏剧格式上都有所不同,变化中的创造是高行健戏剧写作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