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审美活动论
主体/客体相互沟通的过程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审美需要的两个特征
- 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
- 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是属于人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的享受
审美理想是主体心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的两个作用
- 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对象的选择,表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
- 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内在关联
- 审美理想不仅仅是审美活动的产物,而是主体人生实践的结晶
- 审美理想能反映主体的人生修养和境界
- 审美理想反映着一定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
审美趣味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管爱好和倾向
能力和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表现,兴趣和品味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审美趣味的两个特征
- 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 影响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是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
- 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 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 有限无功利性和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 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如何理解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 审美活动所展开的是一个属人的世界
- 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
- 审美活动是现实人生的特殊精神价值活动
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 二者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的一种主客体关系
- 二者都收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
- 审美活动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
-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进入到一个蕴藏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他即从生活世界中暂时退出,又向着生活世界更深的迈进
- 审美活动能启迪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二节)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 ⭐️
-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基本要素
- 审美对象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
- 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 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存在
- 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人化的对象世界中产生的
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
简述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主要变现为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状态
- 惊异,从日常生活中跃出,把客体从世俗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 体验是主体在审美中被对象所吸引、震撼,人生体验越丰富,审美体验越深刻
- 澄明是达到主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走向本真世界
审美惊异的主要特点
- 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 审美主体具备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审美客体具备某种独特之处
审美体验的主要特点
- 整体性,各种人生体验在审美情境中的升华和整合
- 根本性,显现出生活自身的意义
主体如何进入澄明之境
- 只有在审美的静观体验中澄明之境才会自动显现出来
- 只有当审美者进入澄明之境,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才真正融为一体
- 只有在澄明之境中,审美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和完成,审美主体才成为其自身
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
- 色彩,客体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材料
- 线条,客体各种审美条件中重要的感性材料
- 形状,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基本层次
- 音响,人的听觉对象,也是客体审美条件的构成要素
审美对象形式规律的多样统一原则
- 多样统一是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
- 多样性是指审美对象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差异
- 统一性是指审美对象各个部分彼此关联呼应的内在关系
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 非实体性:审美对象超越原来的事物,变成一种主客统一的精神客体
- 开放性: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审美活动的发生(第三节)
审美发生的理论概述
生物本能说
- 达尔文(影响最大)、博克、弗洛伊德
- 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
劳动说
- 普列汉诺夫
- 劳动先于审美、劳动先于艺术
审美发生的条件和标志
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 —— 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
社会中介因素
- 劳动
- 巫术
- 神圣和严肃,提高人的意识与意志等精神能力
- 独特仪式化,推动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
- 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
审美意识产生的标志: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
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 比较自觉的审美活动产生于距今约3-1万年前
- 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是人的审美意识觉醒的标志
- 原始人的自我装饰分固定装饰和非固定装饰
- 原始艺术的主要形式:雕刻、绘画、音乐、舞蹈、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