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

鲁迅研究资料open in new window

童少年时期对封建思想、封建文化、封建教育的批评

对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的《二十四孝》极为不满(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对封建家长制度、封建教育制度,对迷信、封建落后的陋习的不满。为后来五四文化运动时期对于封建传统的猛烈扫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求学时期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自然界种的一切生物都依照生存竞争、自然淘汰的规律发展着。严复结合当时的中国民族危亡的客观情势,由此发出“学习西方、与天竞争、自强保种”的救国思想。
  • 鲁迅接受了这一观点:新的必胜旧的、将来必胜过去、青年必胜老年。
  • 这就构成了鲁迅进化论信仰即社会发展观的基本特点,而特别强调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取得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解放。

日本留学时期的思想经历

  • 在哲学上提出了“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强调主观精神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扬人物内在精神,强调少数天才和英雄人物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
  • 宣扬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的看法(暂时迷误)。

辛亥革命前后的主要思想状况

  • 对辛亥革命从热烈欢呼到严重失望,并没有单纯的沉溺于忧愤之中,而是对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 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妥协
    • 中国革命任务的艰巨性、长久性
    • 辛亥革命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 在苦闷和寂寞中继续奋斗、前进,缅怀古代先贤
    • 从历史遗迹中汲取精神力量,重视反抗精神
    • 从学术意义上看,给研究中国字体史和文学史做了必要准备

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

  • 在政治思想上,基于强烈的民主主义要求,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
  •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就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封建主义。揭露“吃人”的本质,并根本否定。
  • 1919年10月《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抨击了封建“孝”道的观念,对三纲愤怒声讨。
  • 对保古派的批判主要着重在“二重思想”(新旧并存、中体西用)的挞伐上,充分体现了鲁迅反对封建主义的彻底性。

五卅前后能用阶级观点分析社会问题

  • 在对青年的看法上,鲁迅阶级论思想因素的增长还表现在他对某些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上。
  • 十分明确地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意义,尤其重视“国民性”的改造问题。对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 本时期文艺思想的主导倾向是现实主义,艺术应当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厦门时期认识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 肯定了无产阶级专政是历史的必然,用阶级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更加全面
  •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因为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不同的缘故)

广州时期“基本跨入无产阶级世界观门槛”的几个重要标志

  • 进化论的思路已彻底轰毁
  • 阶级分析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解剖刀。正是从阶级斗争观点出发,认识到被压迫的人民必须重视武装斗争
  • 头脑中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已占据主导地位。鲁迅认为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 更加相信和热爱中国共产党
  • 深刻认识到了国民党右派的反动本质

世界观根本改变的几个重要原因

  • 严酷的阶级斗争、现实的教育,使鲁迅认识到进化论这一思想已经不中用了
  • 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教育、信赖促进了他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确立
  • 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使鲁迅掌握了新的思想武器
  • 鲁迅世界观的转变也是他严于解剖自己的结果

《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 《呐喊》和《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国的文坛上,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时代的到来
  • 开拓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表现形式,给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艺术圭臬
  • 最早彰显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呐喊》《彷徨》的思想成就、形象及典型意义

  • 控诉封建宗法社会及吃人礼教的罪恶。狂人日记所描写的狂人,从表面上看有着变态心理、敏感多疑、逻辑混乱、语无伦次等病理征状,但通过对狂人形象的描写,以象征、比喻、暗示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和深广的忧愤之情。可以说这是一篇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反封建的战斗宣言
  • 关切贫苦农民的前途和命运。《社戏》和《故乡》一样也带有鲜明的自述性质。作品洋溢着欢乐情绪和强烈信念,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命运和农村前途的热烈关切
  • 剖析了落后的“国民性”,阿Q精神胜利法。通过对看客群像 的描写,对民国精神的糊涂和麻木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 反映被压迫的劳动妇女问题。祥林嫂这个“回头人”出嫁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残酷迫害,从而表明了只有彻底地推翻旧制度和旧礼教,才能使祥林嫂那样的劳动妇女们得到真正的解放。《离婚》中的形象塑造有力地说明了被压迫人民必须克服自身的思想弱点,才能进行更坚决、更彻底的反抗斗争。《明天》单四嫂守寡丧子的不幸遭遇中,对万恶的旧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 描写各类知识份子的人生道路。《孔乙己》,还有《白光》中的陈士成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肥皂》里的四铭《高老夫子》里的高尔础,则是两个封建卫道者的形象。《在酒楼上》里的吕韦甫《伤逝》里的涓生和子君,都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新知识分子形象
  • 歌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德。《一件小事》热情地赞扬了农民和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
  • 总结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经验教训
    • 革命必须彻底推翻封建势力
    • 革命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 革命必须铲除封建意识形态

《呐喊》《彷徨》在典型人物塑造方面的艺术成就

  • 典型人物塑造典型特色。注重发掘典型人物的灵魂,重视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 典型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祥林嫂“画眼睛”)、心理描写(药,通过动作表达心理状态)
  • 典型人物塑造的技巧:
    • 人物的命名艺术:手法丰富多样,具有鲜明地政治倾向性,成为人物性格的有机构成部分,体现鲜明的民族风格
    • 人物的出场艺术:“先主后宾”和“先宾后主”的描写手法
    • 人物对比的艺术:在敌对阶级的人物思想性格对比中,反映被剥削阶级的反动本性(阿Q正传)、在同一事物的不同反应中,来刻画人物性格(一件小事)、用同一人物形象前后性格的变化进行对比(故乡里的杨二嫂和闰土)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果戈里《狂人日记》的不同之处

  •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借鉴了果戈里的小说名,“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害,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
  • 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第一页

阿Q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 阿Q具有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特点和自发的革命要求。小说通过对阿Q形象和阿Q悲惨一生的描述,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劳动人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落后雇农的典型形象。具体体现在:
    • 不正视现实
    • 妄尊自大
    • 自欺欺人
    • 健忘麻木
    • 自轻自贱
    • 凌弱畏强
    • 具有相当浓厚的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也是阿Q的一个重要性格特征

阿Q的艺术特色

  • 真实的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
  • 运用白描的手法,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 采用叙述体的结构
  • 运用了杂文式的笔法,小说以漫画式的夸张进行叙述和描写
  • 语言精炼、质朴、准确、鲜明

前期杂文的主要思想特色

  • 《热风》第一本杂文集批判国粹主义,早期进化论思想和个性解放思想,开始接受马列影响的印记。
  • 《坟》介绍科学进步,抨击洋务派、复古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抨击封建传统观念(孝道、男尊女卑)和封建道德、文化。
  •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揭露帝国主义者,北洋军阀政府及其帮凶文人们的罪行,标志着鲁迅的杂文已从过去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了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来。
  • 《而已集》反革命政变的控诉,揭露虚伪的本质
    • 批判传统封建道德文化
    • 揭露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
    • 提倡“韧”性战斗精神
    • 重视剖析落后的国民性,积极探讨国民性问题

后期杂文的主要思想特色

  • 《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
  • 鲁迅后期的杂文创作数量最多,造诣最深,影响最大。
    • 鞭挞国民党政府的投降卖国政策。
    • 声讨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 反击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
    • 歌颂列宁、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
    • 批评革命文艺内部的错误思想倾向

鲁迅杂文强大的逻辑力量

  • 总能一下子就抓住问题的关键,一阵见血的揭示事物的本质,把道理阐述的简明深刻,无懈可击
  • 善于利用对方的自相矛盾之处来痛加驳斥,使论敌无以辩驳
  • 特点:
    • 强大的逻辑力量
    • 鲜明的形象性
    • 辛辣的讽刺
    • 战斗的抒情
    • 文体风格的多样化

《朝花夕拾》的主要思想特色

  • 回忆录性质的散文集,表现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
  • 批判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对青少年的毒害
  • 揭露思想文化战线上资产阶级文人的反动嘴脸
  • 作者以炙热的感情和浓重的笔墨,揭示了一个时代的各个侧面

《朝花夕拾》在人物性格上的刻画

  • 善于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手法
  • 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一些特点,以简练的笔墨,清新明快的语言,勾画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野草》的主要思想特色

  • 歌颂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 严肃地进行自我剖析
  • 对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和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野草》的象征手法运用

  • 具有象征性的人物形象(聪明人、傻子和奴才)
  • 颇具象征色彩的故事(过客)
  • 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景物(秋夜)
  • 象征意义的故事(死火)
  • 利用宗教材料表示象征意义(复仇)
  • 通过梦境来象征现实(死后)

诗歌的主要思想特色

  • 抒发高远的革命志向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 揭露反动派的黑暗和残暴
  • 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
  • 描写人民群众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残害下的苦难生活
  • 热情讴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及坚韧的战斗精神

诗歌的艺术特色

  • 多种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的完美结合(比喻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渲染、反复强调)
  • 活用典故
  • 形象而凝练的语言艺术特色

《故事新编》的主要思想特色

  • 发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歌颂“中国的脊梁”
  • 批判文化思想战线上的复古逆流
    • 《补天》批判封建孝道的观念,对瞒和骗为特征的封建阶级旧文学的批判
    • 《铸剑》歌颂了被压迫人民对残暴的统治者永不妥协的复仇精神

《故事新编》中“油滑之处”的插入所起到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

  • 积极:增强小说的现实性和战斗性,使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与现实革命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表现形态上不拘一格
  • 消极:将宏大的结构破坏了,造成了小说时代风貌的某些不协调

对文艺真实性问题的独到见解

  • 首先要做到描写客观实在的真实,主张“敢于如实描写,要求作家主观的真情和所反映的客观真相统一

文艺功利观的主要特点

  • 表现在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主张为人生而艺术。
  • 认为文艺是一种宣传工具,文艺要为革命服务

对悲剧概念的阐释

  •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 喜剧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你看
  • 鲁迅对悲剧概念的解释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
  • “几乎无事的悲剧”这一美学命题的提出,是鲁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发展的又一突出贡献

对作家修养问题提出的几点重要意见

  • 要求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注重世界观的根本转变
  • 要求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实践
  • 要求革命文艺工作者注重文艺本身的特殊规律,加强艺术技巧的学习
  • 要求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批判继承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