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研究

华东师大宋词研究串讲笔记open in new window

词籍 10种

《全宋词》宋词总集,唐圭璋,共收录宋代词人1330余家,约20000首词。

《宋六十名家词》宋词汇刻本,明代毛晋编,最早、流传最广的宋词汇刻本(北宋23,南宋38)

  1. 简介词人作品风格
  2. 以词籍付刻先后为准排列,不以时代先后为序
  3. 版本选择不精,校刊有疏略
  4. 把原本卷书任意合并,所补遗词也不完全可信。

《疆村丛书》清末朱孝臧,收唐宋金元,以网罗善本为主,著名版本来源,校刊精博

《花庵词选》南宋黄昇,号花庵

  1. 以苏、辛词派为主。
  2. 所选作品符合宋词发展客观实际,对词史研究有参考价值。
  3. 所选各家都有小传、评语

《阳春白雪》南宋赵闻礼编,宋人词籍中最晚出,流传不广。

  1. 所选大多南宋词家。
  2. 有许多不知名词家作品,对保存宋人散逸词篇颇有价值。
  3. 以词调分卷

《绝妙好词》南宋周密编成于宋亡后

  1. 只收南宋以来词,始自张孝祥、终于仇远。
  2. 选词标准清丽婉约,不选忠愤激昂的豪壮之作。

《乐府补题》南宋遗民词选,未署编者姓氏,咏物词选,托物寄情,表达家国沦亡之悲

《碧鸡漫志》宋王灼,于成都碧鸡坊,宋代词学理论著作。

观念:尊苏词,贬柳词
主张:诗词“本一”,不当“分异”

《词源》南宋末年张炎,宋代重要词论著作

上卷论词乐、音律,下卷论词的风格、创作方法等
主清空、高远、雅正

《乐府指迷》南宋末年沈义父

给子侄辈讲作词方法,提出作词标准,评价词人得失,分析创作中诸多问题
用字不可太露,发意不可太高。

词体

词与音乐的关系

  1. 词与音乐的关系不同于诗与音乐的关系
  • 词与音乐的关系:言出于声,词乐一体
  • 诗与音乐的关系:声出于言,词乐二元
  1. 词所配合的音乐不同于诗所配合的音乐

词的创作-按谱填词

作词先按律制谱,后配以歌词

词体的形成-依曲定体

歌词形式服从于音乐形式

词调三类(词的音乐分类概念)

  1. 令、引、近、慢
  • 令:又称小令,唐人宴席间所行的酒令
  • 引:引本是古代音乐的一种名称,在曲中有前奏、序曲的意思
  • 近:又称近拍、近拍为全称,近是近拍的省称
  • 慢:慢是慢曲子的简称,慢词一般字多调长
  1. 偷声、减字
  • 偷声与减字意义相同,在音乐上节短乐句简化节奏,在歌辞上减少字句
  1. 添声、添字、摊声、摊破
  • 与偷声减字相反,添声、添字、摊声、摊破,都是在音乐上添入乐句加繁节奏,在歌辞上增多字句,四者意义相同

词艺

  1. 起节:开头、结尾。草调、双调、三叠、四叠。
    一般以双调为准。上篇结尾也叫结,上篇最后一句叫歇拍,双调最后一句叫结拍,既是下篇的结也是全篇的结。

  2. 离合:词艺术传达方面的一种技法。
    咏物词体现最清楚,要求:不即不离,若即若离,能即能离

  3. 点染:本是中国画技法名称,指词中勾勒与晕染并用的现象。
    点:点示,醒明情谊。
    染:渲染,具体描绘。
    点染要相辅相成的运用

怀古词的审美层次

  1. 类型化的情绪和感知方式。这种感伤氛围及凭吊之情比较空泛甚至模式化。
  2. 对这种感知方式的突破。指融进了作者切实生活感受,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3. 强化了怀古主题中独立的个体意识,借怀古感世来传达个人关于历史人生价值的评判。

咏物词的审美层次 物本位、我本位、物我同一

  1. 物本位:以形容尽致为审美目的,偏重对外物客观性特征的再现,审美意象具有写实性、如画性。
  2. 我本位:以我观物,主体是我,客体是主体的奴仆。出发点是确定的意念,到自然中寻找表现客观对应物。
  3. 物我同一: 亦物亦我,身与物化。心物同构感应的现象。

词家(重点)

宋初词坛

  1. 王禹偁《点绛唇》北宋初最早出现小令之一,江南做官时所作,写用世抱负及不被理解的孤独苦闷,格调沉郁高旷。
  2. 林逋《点绛唇》宋词中最早咏物,咏草终篇无“草”字,对后代宋人咏物词产生影响。并不是单纯咏物,而是深切地注入了生活感受。
  3. 潘阆《酒泉子》十首,忆杭州组词,宋词中最早组词,把山水形胜作为词的重点来写。

北宋前期小令

  1. 晏殊《珠玉词》,受冯延巳影响
  • 大多不涉艳情,表现基于人生缺憾的莫名惆怅。
  • 风格偏雅,擅长在视觉、情绪的流动中捕捉情绪波动,细腻的心灵感受。
  • 雅丽的背景、平缓的节奏、雍容的气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感。
  1. 欧阳修,受冯延巳影响
    内容: 反应艳情冶游生活,也反应官途风波个人际遇,保持了士大夫艺术风貌,吸取了民间文学风味。
  • 前期有一些未脱艳科的歌妓词,五代花间词的遗风。
  • 反应市井情趣的俗词,受柳俗词流行风气的影响。
  • 身世之感家国兴衰为主题
  • 《渔家傲》咏十二月节气与景色,《采桑子》一组十首,咏颍州西湖。
    情感表达:深婉,多表现思绪的流转变化,浓烈而有波澜。
  1. 范仲淹,留词五首,当时文人小令词中的异响
  • 《渔家傲》四年军旅生活丰富了他的人生感受,将士思乡的情感,报国立功的志向,开拓了词的审美境界,风格沉郁苍凉,上乘唐边塞传统,下开宋豪放词先河。异军突起。
  1. 宋祁《玉楼春》

北宋前期的慢词创作

  1. 柳永
  • 创体:发展了慢词,开创了慢词的时代《戚氏》
  • 创意:表现了宋初都市市井风貌《迷仙引》
  • 创法:铺叙描绘,善用铺叙手法。为适应慢词篇幅较长,内容故多铺叙。《雨霖铃》
  • 结构:多用线性结构,使情感表达做到淋漓尽致
  1. 张先 小令慢词著称《子野词》
  • 整首词写艳遇,结尾幽默《谢池春慢》
  • 略其事,祥其情,长事短说,属小令做法。
  • 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张三中

苏轼与元祐词人

  1. 苏轼 宋词繁荣期 《东坡乐府》 词创作起步较晚,大家特点气魄,中心:以诗为词
  • 苏轼的诗词文书画皆是大家,强调各种文艺门类精神上的相通,不拘泥于各自特点,所以其词不为传统范围所限。
  • “自是一家”的自觉创新意识,自创一体,开拓创新词境
  • “自是一家”的正面主张:使词从传统女性题材中跳出来,充满博大情怀,强调阳刚之美。
  • 创新归结为以诗为词,凡可入诗亦可入词,又并不主张诗词不分,强调“同质”又充分注意“异体”
  1. 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
  • 词学观:从本体论延伸到作家论、创作论。主张提高创作主体的学养、人格境界。词风与苏轼接近。词的框架主体塑造了士大夫自我人格形象。
  • 词留180余首,多言志抒怀之作。意境刚大之气,表现出自我个体意识。
  1. 秦观 《淮海居士长短句》70多首
  • 情词为主,倾注全部真诚,不仅是恋情、艳情、生死情、贬职之情。
  • 恋情升华,深于情又纯于情
  • 情语借助景语,情转化为景
  1. 晏几道 晏殊第七子 绝大多数恋情诗,恋情与梦境交织
  • 多情词, 构筑的是纯真执着的恋情世界,只有精神和心灵的生死之恋。
  • 《小山词》着力于向内心世界挖掘,是一份心灵的记录。浓重的感伤色彩
  • 词表现方面多追忆梦境
  • 句法跌宕顿挫,往往以云雨起以云雨收尾。
  1. 贺铸《东山词》侠义之气
  • 词中第一次出现“思欲报国,请缨无路”的伟男子形象
  • 咏物词多用比兴寄托
  • 悼亡之作《鹧鸪天》使词的私人情感融入新内容,直接或间接引用唐人诗句
  1. 陈师道 主要贡献《后山诗话》论词材料11则,对后世影响极大。

  2. 晁补之 总体上晁词接近苏东坡、王灼

  • 歌妓词约占三分之一,情感细腻而深沉。《满江红。月上西窗》
  • 受党争多年屡遭贬,写了不少感叹士路坎坷之词,格调偏沉郁。《迷神引》
  • 晚年居闲乡间,描写田园风光闲居词。
  1. 李之仪《姑溪词》90多首,强调词的文体风格

  2. 王安石 《金陵怀古》咏史怀古词成就最高。好用典故

  • 怀古词《桂枝香》
  • 咏史词《浪淘沙》
  • 怀古咏史之区别:怀古作品应是履践目击,咏史可是缅想,读史有感,闲适词

周邦彦与大晟诗人

  1. 周邦彦 “清真,集大成者” “词中老杜”《清真词》
  • 精通音乐:首柳永,次周邦彦,三姜夔
  • 丰富发展了词的技巧,尤其慢词。慢词柳永、周邦彦两大家
    周邦彦词的浑厚特色:
    • 吞吐凝咽的抒情方式,具有浑厚的美
    • 章法绵密富于变化,“朝云漠漠散轻然”
    • 取景奇妙,写形传神含情一致
  1. 大晟词人群,大晟府是宋徽宗时设置的音乐机构,以周邦彦为首,多应制词(徐伸、姚公立等)

南北宋之交的词坛

  1. 李清照 很自负,少顾及
  • 北宋靖康之变前,多写闺情《如梦令》《三离三别》,表现出多愁善感的才思和情致
  • 靖康之变后,感伤时事,咏物自伤。后期词之所以如此,因经历国破家亡,夫死,自身漂泊无依。
  • 南渡后词不再局限于个人爱情,而是侧重不幸的人生际遇,蕴含着深晨的家国之恨。
  • 前后变化,欢与愁、愁与愁的区别,前期词缠绵、单一但不令人窒息,后期词愁绪深重,欢乐之词不见,只一片愁绪。
  • 强调词的音乐特性,词应典雅有情志。与苏轼主张“尊体”殊途同归
  • 着力渲染、烘托,用最平常、简练、生活化的语言将最深切的感受白描化。
  1. 张云斡《芦川词》参加了抗金斗争,守卫汴梁,汴梁失守南渡,不屑于秦桧同朝为官,罢官而去,退居福州。
  • 目睹民族灾难,词风发生变化,由南渡前的模拟花间词转为南渡后的豪迈悲壮
  • 两首《贺新郎》表达了对朝廷卖国求荣的愤慨。
  1. 叶梦得《石林词》南渡前后由个人闲愁转入家国之恨。
  • 污点,秦桧子孙家庭教师
  1. 朱敦儒,樵歌体,240多首词
  • 青年:放浪形骸;中年:漂泊悠恨;晚年:逍遥自在;
  1. 向子湮《酒边词》177首
  • 以南渡为界的意识很强
  • 早期继承秦周余风,后期吸取苏轼旷达超逸词
  1. 李纲、赵鼎、岳飞,抗金志士之词,继承了苏轼开创但已逐渐消沉的豪放词风,直抒抗敌欲武、还我河山的爱国激情。
  • 李纲:七首咏史词最著名。
  • 赵鼎:力主抗金,反对求和,公开挑战秦桧,被贬海南
  • 岳飞:存词三首,最著名《满江红》
  1. 周紫芝《竹坡词》150首
  • 北宋末年南渡之初靖康之变,和战之争,个人生活很少涉及。
  1. 陈与义,江西诗派《无住词》,多晚年之作,多回忆早年生活

辛弃疾与南宋爱国词

  1. 辛弃疾,存词最多,确是将相之才,又是归正人身份,一腔忠愤无处发泄。《稼轩长短句》
  • 审美追求:拥有追求崇高阳刚之美的自觉意识。
  • 精神特质:进取精神,执着信念。弘扬抗金复国,重整河山的时代主题。
  • 情感复调:英雄的悲剧情怀,具有崇高理想和强烈使命感。
  • 乐观昂扬之豪,雄乐愤张之豪,苍凉激楚之豪
  • 艺术角度: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特个性,刚柔相济(悲壮雄豪之情纳入曲折层深的框架),摧刚为柔(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 词与国家命运相结合,进一步弘扬了抗金复国重整河山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
  1. 陈亮《龙川词》 辛好友
  • 词大多以抗金复国为题材。终身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位卑不忘忧国。
  • 压卷之作,是词化的政论,政论的词化
  1. 陆游《放翁词》,辛弃疾两人有交往,140多首词,诗人
  • 最具价值的是匡复河山的报国、忧国之泪。
  • 咏物词《卜算子 咏梅》人格气节的自诉,词人自我形象的概括
  1. 张孝祥《于湖词》东坡词与稼轩词间的桥梁
  • 从词风来说,追慕苏轼,有一种雄豪悲壮之气。
  1. 刘过《龙洲词》80首 龙洲道人
  • 以抗金复国为主题的作品最有特色,有必胜的信念和报国热情

南宋风雅词 与辛等时代同,词风异

  1. 姜夔,终身布衣清客,既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
  • 丰富了婉约词的审美层面,深化了艺术表现技巧
  • 为传统婉约词注入冷峻深沉的时代悲凉。带有现实社会内容
  • 咏物词多用侧笔,比拟、烘托、暗示等,不作正面描写,重在传达精神风貌。
  • 传统恋情词风流浓艳居多,避开对容貌装束等描述,只如雾中倩影。
  1. 吴文英《梦窗词》表达具梦幻色彩,质实浓情密丽
  • 审美特征:时空杂糅,真幻叠合
  • 梦窗词创造了浓挚密丽的艺术风格。
  • 扑朔迷离的梦幻性审美特征,从时空糅杂、真幻叠合的结构艺术来领会。
  • 章法结构绵密曲折,强调直觉,是心灵感受和心理变化。因此意脉穿行于真幻、虚实之间。又常叠加在一起。
  1. 史达祖,工于咏物,词风接近姜夔,但其咏物词与姜夔咏物词不大一样,善于描暮,有时难免有些雕琢

宋末词坛

辛弃疾词人群: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
传统婉约:周密、王沂孙、张炎

  1. 刘克庄《后村长短句》,辛派后劲。不涉闺情春怨,以国家命运为念

  2. 刘辰翁《须溪词》多亡国之词。两大主旨:写亡国之悲;以词存史

  3. 文天祥,宋末民族英雄,仅存七首,其中五首作于被俘后,词如其诗同样表现了不屈的斗志和凛然的气节。《过零丁洋》、《正气歌》

  4. 周密。宋亡后词在《草窗词》

  • 南宋灭亡后作品能代表其词风,格调凄烈苍凉。
  • 通过咏物之词来表达亡国之痛。
  • 咏梅:实为吊梅而非咏梅,是历来咏梅词未曾表现过的内容。
  1. 王沂孙,以咏物词著称,善于用典、象征、拟人;寄托深远,表达亡国之痛,不是泛泛情感,而是具体复杂感情。《水龙吟。牡丹》咏牡丹,写花的盛开到败落,实在由宋的盛到衰。

  2. 张炎,原是承平公子。亡国之痛更沉重。最有价值的词写在入元后,多写身世盛衰之感。《山中白云》词集

  3. 蒋捷,别开生面,把豪放词的清奇流畅跟婉约词的含蓄结合在一起,多表现亡国后遗民的漂泊流浪、饥寒交迫的生存困境。《贺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