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艺术论
艺术论强调的是客体
艺术的存在方式
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
- 从艺术起源角度
- 游戏说
- 康德提出、席勒和斯宾塞加以完善
- 艺术本质上是由游戏发展而来
- 集体无意识说
- 荣格
- 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 游戏说
- 从艺术本质角度
- 模仿说
-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艺术模仿自然、世界
- 表现说
- 康德
- 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
- 有意味的形式说
- 克莱夫·贝尔
- 艺术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 符号说
- 苏珊·朗格
-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 模仿说
- 从艺术功能角度
- 载道说/教化说
- 孔子、韩愈、柳宗元
- 突出政治教化作用
- 娱乐说
- 荀子
- 自娱和娱人
- 载道说/教化说
艺术的存在方式 ⭐️
- 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 郑板桥在画竹子之前必须见过竹子
- 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中
- 在大脑中有对竹子的形象,具体到物化
- 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作为审美活动的艺术品的基本特征 ⭐️
- 他律性
- 艺术品是为他者而存在,受他者制约
- 形式符号性
- 艺术品通过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沟通主体的纽带
- 开放性
- 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者开放
艺术动态过程的三个环节 ⭐️
- 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 艺术创造是最主要的一环,它生成艺术意向
- 艺术品是中介环节,它使艺术意向物态化
- 艺术接受是艺术获得现实存在意义的环节
艺术的创造
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向的孕育和生成
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的主要表现方面
- 艺术敏感
- 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的敏锐性和悟性
- 艺术家对生活的敏感是形成意向雏形的最初动力
- 为意向创造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 艺术想象力
- 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向过程中的一种思维能力
- 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正常时空逻辑
- 整合心理意向
- 艺术技巧
- 中国书法,技巧操作的结晶
- 灵感
- 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产生的精神激昂、注意集中、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境界
艺术的构成
物质实在层
- 指艺术品赖以存在于时空中的物质实体和媒介
形式符号层
- 指艺术品中的色彩、线条、形状、音符、旋律、词语等
- 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
- 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
意象世界层
- 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表象世界,是艺术品结构的核心层
意境超验层
- 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
意象的生成
- 意象的基本结构是意和象两个方面
- 举例:《西游记》
- 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
- 以艺术的方式将现实世界与意象世界的融合,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意象世界
意象的类型
- 仿象
- 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创造的意象
- 兴象
- 最早来自于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委婉的表达
- 主体以对象世界的物为引,在此基础上生成象
- 喻象
- 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
- 梅兰竹菊等带有比喻色彩
- 抽象
- 主体经过加工,提炼出来的意象
意象的特征 ⭐️
- 虚拟性
- 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
- 孟浩然: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 直观性
- 可以被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的
- 梵高《向日葵》
- 想象性
- 指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
-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情感性
- 艺术家在创造意象活动中体现出的人生态度
- 白居易:《琵琶行》作品与作者经历引起共鸣
艺术的接受
接受者如何实现意象的重建 ⭐️
- 艺术接受本质上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
- 接受者在解读形式符号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主体意识进行重建意象
- 接受者重建意象也根据符号提供者的意象导向构建
- 艺术意向的重建是一个能动的的再创造过程
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
- 艺术鉴赏分为三个阶段:观、品、悟
- 观: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层得到的初步感受和意象构建
- 品:接受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体味作品的意象
- 悟:接受者对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的感悟
艺术的形态
划分艺术类型的三种标准 ⭐️
-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 艺术作品与欣赏着之间的关系
- 艺术品自身的存在关系
- 空间艺术:建筑、雕塑、绘画、诗歌
- 时间艺术:音乐、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