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上海-2023
绪论
红学
- 有关《红楼梦》的学问
- 研究其思想性和艺术性
- 研究曹雪芹的思想、生平、家世
- 研究其版本、研究红学史
- 研究其地位和对中国的影响
- 《红楼梦》与中外文学对比研究
《红楼梦》版本
- 脂评本:脂砚斋批注,八十回手抄本
- 程刻本:母本程伟元印,高鹗续,一百二十回排印本
- 程本的出现结束了传抄时代,开启了排版印刷广泛流传的时代
- 别名《石头记》《情僧录》《金玉缘》《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红学史
- 红学起源:
- 脂批最早,与曹雪芹同步创作,描述创作经过、参与修改内容,同时披露作者生活
- 红学一词最早出现:晚清李放《八旗画录》
- 清代朱昌鼎说自己治的“经”是“红”,红学定名
- 红学的发展:旧红学 (乾嘉-1921)
- 评点派:张新之&姚燮等用圈点加评语的方式对程刻本进行评点
- 索隐派:蔡元培《石头记索隐》、王梦阮《红楼梦索隐》
- 红学的发展:新红学 (1921-1954)
- 考证派:搜集有关作者生平、家世的史料
- 胡适《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红楼梦辨》、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张爱玲《红楼梦魇》
- 研究作品本身的写作方法、文化特色、思想意义
- 考证派:搜集有关作者生平、家世的史料
- 红学的发展:当代红学 (1954 至今)
- 李希凡、蓝翎批评俞平伯错误观点
曹学 2210
- 由红学分化,是其姊妹学科
- 研究曹雪芹生平;曹家与清皇室、江宁织造;康熙帝与曹寅;曹家败落的原因
- 意义:理解《红楼梦》时代背景,探讨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胡适研究曹学
- 最早研究
- 《红楼梦考证》
- 作者为曹雪芹
- 曹寅死于康熙 51 年,曹雪芹生于此前或稍后
- 曹家曾接驾四次
- 曹雪芹贫困中创作《红楼梦》,书未完成而亡
- 《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序,真假宝玉是曹雪芹的化身,真假雨村是其影子
研究曹学之原则
- 力求简要避免繁琐
- 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
曹雪芹的研究
曹雪芹 2010
-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祖籍辽阳,本为汉族,后来为满洲正白旗“包衣”
- 生年
- 乙未说(康熙五十四年)
- 甲辰说(雍正二年)
- 辛卯说(康熙五十年)
- 卒年
- 壬午说(乾隆二十七年)
- 癸未说(乾隆二十八年)
- 甲申说(乾隆二十九年)
曹雪芹祖先
- 始祖曹世选;高祖曹振彦;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颙,叔父曹頫
康熙与曹寅 1910
- 曹玺的儿子曹寅深得康熙赏识
曹家发展 1910
- 曾祖父曹玺为首任江宁织造郎中
- 曹寅接任江宁织造,担任两淮巡盐御史,巡视两淮盐政
- 曹寅因病去世,其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曹颙病故,曹頫接任,此时曹家已渐渐衰落
抄家始末 1910
- 经过:隋赫德负责抄家并继任江宁织造
- 真正原因:政治原因
曹雪芹父亲
- 曹颙之子、曹颙遗腹子、曹頫之子
曹雪芹生活经历
- 乾隆二十四年重返南京,做尹继善幕宾,次年永别故乡
- 回乡是为了寻找补充材料润色,或是为《红楼梦》的出版寻赞助
《废艺斋集稿》
- 作者曹雪芹
- 分八册论述印刻、编织、园林、风筝、烹饪、脱胎手艺、印染等
- 让残疾人能够以技养身
- 反映曹雪芹扶弱济困,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怀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红楼梦》的主题多义性 1910
封 爱 宝 十 青 妇 贾 子 第
封 政 爱 曹 理 色 三 主 新 主
封建家族衰亡史说
- 反映十八世纪中叶封建末世的社会矛盾,男女不同的道德标准,科举制度和深广的社会生活
- 通过贾家揭露封建统治阶级腐朽本质及必然没落的趋势
爱情主题说
- 宝黛爱情是全书最有诗情、最动人心魄的篇章
- 其他典型人物是宝黛钗悲剧性格赖以存在典型社会环境
宝黛爱情悲剧表现反封建说
- 通过宝黛爱情婚姻悲剧表现反封建政治
十二钗悲剧说
- 金陵十二钗
- 出身四大家族的贵族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宝钗、湘云、王熙凤、贾巧姐)
- 贾府少奶奶(李纨与秦可卿)
- 贾府外孙女(黛玉)
- 妙玉
- 表现她们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青年女性普遍悲剧说
- 写女性的才华与悲苦,既颂扬也表现悲剧
- 反映曹雪芹尊重、崇拜、关爱、同情女性的全新女性观
妇女问题说
- 中国妇女一直是沉痛而悲凉的社会角色,妇女问题是清代作家探讨的主要问题
- 《红楼梦》提出妇女问题但并没有给出答案,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伤、痛苦和迷茫
贾宝玉叛逆道路说
- 贾宝玉是全书最主要的人物,荣国府嫡派子孙,继承人
- 他的生活环境使他长成叛逆性格,背叛了他的家庭
子孙不孝后继无人说
- 作品围绕核心问题(封建贵族阶级子孙不孝后继无人)展开书写
- 揭露和鞭挞地主阶级的种种罪恶,讴歌和赞美新兴力量的叛逆精神
- 深刻揭示封建社会和地主阶级必然崩溃和没落的历史命运
第四回总纲说
- 纲领即主题,统帅全书
- 毛主席指示《红楼梦》第四回是总纲
封建主义崩溃说
- 描绘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没落
- 通过叙述贾府兴衰,揭露封建家庭的荒淫腐败。预示着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
政治历史小说论
- 毛泽东和鲁迅提出《红楼梦》是政治历史小说
- 毛泽东:最初当小说读,后当作历史读
- 鲁迅:《红楼梦》的面世预示着小说的创作手法产生时代性的变换
爱情掩盖政治说
- 《红楼梦》的爱情描写“掩盖”书中的反封建政治内容
曹家败落影射反皇权主题说
- 作者遭受难以直言的灾难,用小说的形式映射,需从虚幻笔墨中揭示
- 贾府的衰败是因为贾氏自身的罪孽及最高统治者的奢靡挥霍和加罪
- 是一部具有强烈反皇权思想的书
理治说
- 用道德理念、儒家佛家及安邦治国等约束人行为规范的文章
- 第一回“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少,爱适趣闲文者多”
色空说
- 悲剧意识贯穿始终,反映“色空”观。否定世俗社会的追求,折射出对生命和宇宙的哲理思考
- 夏志清认为《红楼梦》是唯一能同西方悲剧作有效比较的小说。其色空观是对人生变幻莫测的悲观体验,对世界盛久必衰的观察和反省,弥漫着“末世”氛围
三线结合与三重旨意说
- 三条线索
- 宝黛爱情悲剧(主线)
- 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家族衰亡过程
- 理想世界线
- 三重世界
- 诗意世界、现实世界、哲学世界
- 三重悲剧
- 时代悲剧、文化悲剧、人生悲剧
主题多义性
- 反映全方位生活,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用不同的阐释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体现《红楼梦》的主题多义性、深刻性
新旧两种事务及其代表人物的双重悲剧说
- 作者对新旧两个社会、两种思想、两种事务两两并行比较,用平行、比较的方法描述,展示新旧矛盾
- 王国维评《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引用叔本华悲剧理论,认为它的悲剧在于剧中人物关系不得不如此而形成的悲剧
主题流动说
- 传统主题概念存在割裂、片面看问题的缺陷
- 主题流动性基于主题的相对稳定,一部作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一般只有一个或数个主题说被社会和读者认可
- 有什么样的社会思潮就有什么样的主题说
《红楼梦》的分期
《红楼梦》的四个阶段
- 序幕 1-5 回
- 回光返照 6-22 回
- 死而不僵 23-80 回
- 烟消火灭 81-120 回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 以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为线索,写他的人生道路
- 以宝玉的人生道路为重点,写贾府子孙不孝后继无人的主题
- 以贾府子孙不孝后继无人为中心,写贾府的衰败
- 以贾府的衰败为典型,写封建统治阶级的衰败
-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及与宝钗的婚姻悲剧为线索,全面展现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揭示封建阶级灭亡的必然性
《红楼梦》艺粹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 宝钗在婚姻上有绝对优势,上天意旨和家庭意愿双重结合
- 开场白写出三人情态:黛玉锋芒毕露;宝钗应付自如;宝玉无可腾挪
- 喝酒的细节写出宝钗的博学多识和关切,介绍了宝玉的杂学旁收
- 黛玉不懂为人处世,率意而行;宝钗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 写青年男女的恋情因身份、教养、性格等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
- 没有直写春天,但春意浓郁
- 用通真的笔墨写宝黛初恋情景,写出了爱情的年龄特征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 宝钗巧妙且心安理得的给黛玉树敌,并无内疚
- 宝钗表现的城府深严,心机细密,这一切缘于私心
- 写出了封建剥削阶级的利己本质
黛玉葬花
- 两次葬花黛玉都看见红消香断的景象,听到花魂、鸟魂的悲歌与叹息
- 落花的命运与黛玉的命运相同
- 《葬花吟》是黛玉全部精神生活的概括,是对命运发出的祈求与抗争
- 《葬花吟》也唱出了所有薄命女儿的悲剧
第三十回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 宝钗对爱情不离不弃、不远不近、不冷不热,借扇双敲是一次大发作,展示她的爱情生活
- 爱情的炉火使宝钗性格中尖锐、刻薄的因素喷发出来
第三十回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 一对不相称的恋人;龄官是女奴如清流,贾蔷是主子如浊水
- 《牡丹亭》《西厢记》让龄官认识新的感情世界,对贾蔷付出真心
- 宝玉淋雨却提醒龄官躲雨,显示宝玉对女奴的爱惜、尊重
第三十四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 题帕定情是宝黛二人共同走向叛逆道路的标志
- 宝玉挨打后宝黛二人产生冲破藩篱的强烈愿望
- 黛玉的题诗是忠贞、坚定、至死不渝的誓言
第三十六回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 宝钗爱情生活的下坡
- 宝钗恋爱虽遭挫折,但婚姻却大有希望
第四十一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 妙玉品茶讲究,其物质及精神享受极其高雅
- 妙玉给宝玉用自己的杯子,写出她对宝玉的特殊感情。可山门挡住了她对尘世的非分之想,她是被封建社会加压后的扭曲形象
第四十一回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 用贫富两极的刘姥姥和贾母做对比,写诗礼簪缨之族的虚伪道德及汰侈情状
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
- 蘅芜解疑
- 钗黛友谊进一步发展的媒介,宝钗为人处世成熟,黛玉纯情天真
- 黛玉认为这是真正的关心与爱护,是宝钗的一片真情,感觉到温暖和幸福
- 为“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做铺垫
- 宝钗论画
- 宝钗的“德”受封建礼教培养,“才”也受传统文化熏陶
- 惜春善画,但宝钗比惜春更懂绘画的理论
- 作者借宝钗发表了一篇有名的画论,历来被人看作是作者美学思想的直接、具体的体现
第四十三回 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
- 攒金庆寿
- 道出富贵之家的生活韵事,写出凤姐的得宠和贪婪
- 尤氏的劝说显示凤姐春风得意之态
- 凤姐不满贾母的守财方式,她追求金钱不择手段,身上折射出资本主义货币经济时代的身影
- 宝玉祭钏
- 金钏跳井沉重打击了宝玉,他深刻认识到现实黑暗和丑恶
- 揭露封建社会的残酷无情,写出宝玉的不断觉醒
第四十四回 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喜出望外平儿理妆
- 凤姐泼醋
- 封建社会提倡“三从四德”,贾琏的行为受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和社会伦理道德保护,是合法的
- 凤姐的反抗则非法,属于酒后无德
- 平儿理妆
- 平儿善良、厚道、公正、光明。但她是不幸的,至亲俱无,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
- 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及奴隶们悲惨的命运,也展示了宝玉性格中的叛逆因素
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 钗黛交好
- 经过“诉肺腑”,钗黛二人感情比以前更深厚,黛玉对宝钗的戒备心也松弛了些
- 黛玉对宝钗献上全部友情,而宝钗考虑的是如何赢得所有人的好感
- 宝玉夜探
- 题帕定情后,宝黛二人裸露出两颗真心
- 这一段是宝黛爱情生活中值得珍惜的记录,写清之深又柔、又细、又美,拥有诗意美感
第四十六回 尴尬人难免尬尴事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 鸳鸯美丽聪明、性格纯正善良,有理想和憧憬,贾母非常器重
- 鸳鸯宁愿死也不嫁给贾赦,是一个高尚、刚强的女性
第四十七回 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冷郎君惧祸走他乡
- 贾母斗牌,凤姐巧思捷对,表面取笑实则吹捧,适度得体显示了凤姐的性格
第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 湘云浑厚天真,性格无拘无束、倜傥洒脱
- 让我们想到李白、嵇康、刘伶,是一个遗世独立的理想化美神
- 湘云与众不同,说话做事痛快淋漓。可她幼时成孤,出嫁早寡,同样遭遇悲剧
第五十二回 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 晴雯任情任性,宝玉体贴谅解;晴雯和宝玉形成奇特的主奴关系
- 晴雯会反抗压迫,但为别人牺牲自己时会深悔自己的不足,展示出性格中的矛盾
第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识宝钗小惠全大体
- 探春主导改革,但宝钗最懂改革管理和做人做事
- 宝钗得到了包括探春在内的人的认可
第五十七回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 紫鹃大胆果断,是唯一能达到忘我境地的人
- 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别人,高风亮节
第六十二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 湘云浑厚天真、毫无心机
- 酒使湘云成了天马脱羁横绝太空的幸福使者模样,是大观园里的浪漫派
第八十九回 颦卿绝粒
- 贾母等人决议瞒着宝黛,先给宝玉娶宝钗,再给黛玉说人家
- 黛玉听闻宝玉定亲为误传,立即迎着希望,显示出她的至死不渝
第九十七回 黛玉焚稿
- 黛玉焚稿是后四十回最有魅力的章节
- 为黛玉之死作铺垫,引导读者进入黛玉生命最后阶段,陷入绝望和悲恸之中
第九十八回 绛珠归天
- 黛玉的小气性都因这不幸的结局得到谅解
- 黛玉的死激发了读者的想象,语言中注入了感伤及愤慨,扩散着凄凉情味
大观园的春夏秋冬
名字里的春天
- 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 宝玉的丫鬟:春燕
花名签上的春天
黛玉 | 芙蓉 | 莫怨东风当自嗟——风露清愁 |
宝钗 | 牡丹 | 任是无情也动人——艳冠群芳 |
探春 | 杏花 | 日边红杏倚云栽——瑶池仙品 |
湘云 | 海棠 | 只恐夜深花睡去——香梦沉酣 |
李纨 | 老梅 | 竹篱茅舍自甘心——霜晓寒姿 |
妙玉 | 兰花 | 《世难容》 |
诗词的春天
林黛玉 | 《桃花行》 | -- | -- |
林黛玉 | 《唐多令》 |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 缠绵、悲泣 |
薛宝钗 | 《临江仙》 |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 形象、生动、写意 |
史湘云 | 《如梦令》 | 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 精致、妩媚 |
探春、宝玉 | 《南柯子》 |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 | 平和、朴实 |
薛宝琴 | 《西江月》 | 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狠重 | 壮阔之气 |
大观园的夏
- 集中在26-36回,端午前后
夏天的解暑秘方
- 香雪润津丹:清火中药,吃了后嘴里清凉舒爽
- 香薷rú饮解暑汤:一种食疗解暑汤
大观园的秋
- 《红楼梦》以秋始,以秋终。秋天设置了许多悬念与转折点
- 脂砚斋评:用中秋起诗,用中秋收诗,又起诗社于秋日。所叹着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大观园的冬
- 写到雪字293处
- 关于雪的诗词文赋19处
- 带雪的地名1处:芦雪庵
- 带雪出现的回目3处
- 带雪的名字2个:黛玉的丫头雪雁和宝玉的丫头茜雪
《红楼梦》人物论
孤标傲世偕谁隐之林黛玉 1910
秉承优秀传统文化而生之林黛玉
- 把封建时代文人所唾弃的虚伪造作、追求自然纯真的品格集中起来,并结合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塑造林黛玉
- 林黛玉的离合悲欢与历代文人才子的坎坷际遇、不幸遭遇相通
黛玉的面貌肖像
- 作者采取写意的笔法
- 眉:两弯似蹙cù非蹙笼烟眉,如烟般自然姣幻
- 眼: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笑靥yè显出哀愁,病态又无限娇美
- 神在两目,情在笑容,虚实结合
- 静态描绘中充满动态变化的少女形象
无法抗拒命运的形象:落花
- 初进府:外祖母爱抚,表兄相伴,流露出独养女儿的娇气
- 二进府:成为孤女,主观愿望和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
- 黛玉越被人践踏越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 看戏时众人觉得一个优伶像黛玉,黛玉自尊心饱受损伤
- 凤姐表明嫁给宝玉是抬高黛玉,黛玉起身便走
- 宝玉用《西厢记》中的妙词表达倾心,勾起她身世孤凄之感
- 黛玉写《葬花吟》表明自己无法做主的命运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纯真
- 黛玉的可贵在于她出淤泥而不染,是一种带有书卷气的幽香,随时随地表现出真性情
肩负着几千年来伟大孤独和寂寞的诗人
- “冷月葬花魂”唱出她的人生归宿
- 黛玉是大观园中第一个要从诗书中觅得生存力量的姑娘
- 大观园里真正的诗人是黛玉,她把诗当作正经事去做,成为性格中的一部分和生活中的安慰
林黛玉的爱情生活
- 林黛玉的爱情是曹雪芹创作出的独特的表达方式
- 宝黛的爱情充满了无邪的天真,有一种“冤家”的甜味,她们的爱情纯洁的像一道清泉。在老生常谈的反复嘱托中掂出不同的分量
黛玉之死 2010
- 黛玉的病情急转直下时,贾母安慰,黛玉微微一笑把眼又闭上了。紫鹃苦劝,黛玉微微一笑也不答言
- 两次微笑表示对生的绝望和对死的蔑视
- 黛玉的悲剧是性格与时代的矛盾造成的
- 黛玉之死是作者对女性的理解扩大到当时社会全面的关照,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认识和批判
灵芬秀异钟于一人:黛玉
- 黛玉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时代悲剧、社会悲剧,产生着巨大的反封建力量
- 曹雪芹写林黛玉是一种独创,是创作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伟大的艺术
古今未有之贾宝玉 2210
出场的悬念和形象的不凡
- 形象:体现作者全部人生经验和理想
- 出场不凡
- 一落胎嘴里便衔着五彩晶莹玉
- 抓周只把脂粉钗环抓来玩弄
- 说出的孩子话惊世骇俗:女儿是水做的,男子是泥做的
- 借王夫人的口描述“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没日”
- 肖像
-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加之金冠绣服,熠熠生辉
宝玉性格形成发展的特殊条件
- 贾母的溺爱和庇护使他没有过早受到封建礼教的熏染,保持了纯真天性
- 贾母、王夫人的庇护形成特殊生活环境,宝玉一些跃出封建礼教界限的思想和行动由此生长
- 贾府嫡系,被视为珍宝,是家族的希望,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娇妻美妾应有尽有
- 宝玉虽有不少纨绔习气,但对封建社会腐朽面有清醒的认识
- 极不自由,出入有人跟随,父亲管束严格
严酷的现实是性格发展形成的催化剂
- 严酷的现实指封建家长对宝玉的“软硬兼施”及身边发生的一系列悲剧
- 软:家长们的特殊关怀和给予的特权
- 硬:种种限制,暴力手段的扼制
- 现实环境是宝玉性格形成的最重要催化剂
- 宝玉希望死后,女儿们哭她的眼泪流成大河
- 宝玉祭奠金钏,此时他的内心哀多于恨
- 宝玉知道贾赦看中鸳鸯后,心中既惋惜又同情
- 晴雯之死猛烈的撞击宝玉,他受《离骚》影响写出《芙蓉女儿诔》,表现出金刚怒目式的恨
- 宝玉内心的痛苦不被理解,他的悲伤都是关于无法弥补,不可挽回的事
宝玉的精神寄托和社会影响
- 精神寄托
- 宝玉谤僧毁道,但苦闷时又从佛、道中寻找安慰,最后遁入空门
- 他的社会接触面也算广泛,经常拜访北静王府,其他朋友:秦钟、蒋玉菡、柳湘莲等,诗词小范围流传
- 社会影响
- 姐妹丫鬟们让他觉得女儿是圣洁的水做的
- 家长的影响令他没有激烈反抗
- 贾珍等影响宝玉有些纨绔习气
- 宝玉读的书对他影响深远
爱博而心劳
- 宝玉的爱是一种博爱,弥足珍贵,体现了作者的美学思想
- 同情那些被压迫、被伤害的女性,却又救护无能
- 替人充役,代人受过,凤姐评价:爱兜揽事情
- 怡红院中得丫头比较自由
- 同情根本不存在的若玉小姐,给了焙茗几百钱去找,自己则焦急等待
贾宝玉面面观
- 叛逆的性格
- 反对封建礼教
- 反对仕途经济
- 反对封建婚姻制度
- 性格中的对立与协调
- 厌恶封建官场,但又倾慕北静王
- 反对国贼禄鬼,又须与贾雨村等往还
- 认为天地灵淑之气只忠于女子,男子是渣滓浊沫,却不敢违忤圣人遗训
- 不满贾琏之流悦己本性,但他和金钏调笑时公子哥味儿十足
- 对许多少女甘心充役,但在气头上照样会摆主子款儿
- 热情追求黛玉,但有时见了姐姐会忘记妹妹
- 宝黛的坎坷爱情
- 黛玉的才情学问使他倾倒,黛玉的思想心意与他契合
- 童年之后,爱得更深切;题帕定情后两人感情愈加深厚
- 爱情日趋成熟,婚姻愈加渺茫
- 宝玉追求爱情幸福,但只沉溺在消极的期待中
- 封建家长牺牲儿女的幸福去换锦绣前程,而一对恋人却一死、一出家给封建家族留下了绝望
- 宝玉的结局
- 毗陵驿宝玉光头赤脚向贾政倒身下拜,而后一僧一道夹住宝玉,三人飘然登岸而去
薛宝钗
宝钗的性格争议
- 许伯谦尊薛抑林,邹弢尊林抑薛,两人誓不共谈《红楼》
- 红学家评宝钗:乍看全好,再看就好坏参半,又在看好处不及坏处多,反复看去全是坏
薛宝钗的形象
- 鲜艳妩媚、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
- 有着花中之首的牡丹、鸟中之王的凤凰般华贵、瑞丽的形象
薛宝钗的才识和德育
- 才识
- 宝钗的才识是最全面、最正规、最深广的
- 生于书香之家,拥巨万之富,学问扎实,比宝玉的杂学旁收更杂
- 有运财规划、理财治家的本领
- 德育
- 具有封建社会最完备的美德,虽出身百万皇商之家,但有“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素养
“美丑泯灭”的薛宝钗
- 可以说她虚伪的可耻,也可以说她简朴的可贵,性格两重组合
- 宝钗简朴的住处令人产生矫揉造作的观感,薛家富贵根本不用她就中俭省
- 是士大夫阶级“守节安贫”的发展和衍化
- 具有更高的追求和目的
薛宝钗的冷和热
- 冷
- 吃“冷香丸”
- 对金钏儿投井的冷漠分析
- 热
- 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遗余力的宣传
- 对黛玉宣传女子只做些针线纺绩,要拣正经书看
- 劝湘云不应把诗当作正经事
- 劝宝玉,宝玉回说: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 作诗时时常流露出人生理想,表现出忧国忧民的胸襟
- 《临江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 《螃蟹咏》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宝钗的小惠全大体
- 大观园分片包揽,令顺民心
- 作者刻画宝钗多方面的才能,非常符合封建阶级政治人物的形象
- 性格魅力
- 居室朴素,容易被人看成是伪装
- 学习刻苦,可能是被功利主义驱使
- 优秀才能被看作是为富贵利禄做准备
- 有正统士大夫的情操,又透露着矫饰
- 豁达冷静的外表下包藏着热烈、炙热的心
- 多方面表现了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积极因素;又宣告理想破灭的必然趋势
宝钗的为人行事
- 世故、虚伪、有心机
- 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教育,对王妃的旨意诚惶诚恐
- 维护封建礼教、深得孝悌之义、善于察言观色
- 善于体贴笼络他人,在人际关系中十分谨慎,保持着平衡
- 一旦面临利害,便会牺牲别人保全自己
宝钗的爱情悲剧
- 宝钗的第一个不幸是入选落空,其后以金锁配宝玉
- 恪守男女大防,但又有爱的要求
- 宝钗的爱一直被看作是淡漠、无情,其实她的热烈、执着在深处
- “绣鸳鸯梦兆绛云轩”是她爱情的下坡路
宝钗性格的深层意识
- 宝钗一次勃然色变,一次恸哭失声,都与她的恋爱婚姻有关
- “鹞yào子脚”事件宝钗大发脾气
- 宝钗鲜活的深层性格因教养约束而封闭,被触动时才显示
- 借戏名讽刺宝黛二人
- 宝玉挨打,宝钗大胆表露爱意,又立刻加以检束
- 因被薛蟠指责偏心宝玉而大哭
封建末世女强人之王熙凤
出场和形象 2210
- 先声夺人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 形象
- 正面描写她光芒照人,华贵艳丽,身材苗条,体格风骚
- 容貌
- 丹凤三角眼喜时弯弯、尖尖;怒时大大、圆圆
- 言谈举止
- 黛玉初进贾府时显示出她爽快、深谙人心的性格
女强人的特征
- 模样标志、言谈爽利、心机深细
- 管家奶奶气派,以刘姥姥角度展示凤姐宠命优渥,大权在手的地位,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适度得体
- 设局:心思果决,贾瑞因调戏王熙凤被设局整死
- 协理:管理宁府时把两府各项事务整理的有条不紊
- 弄权:贪财狠毒,铁槛寺中谋用官服力量害死两条人命,坐收三千两银子
典型环境的典型形象
- 封建末世货币经济发展成就王熙凤对金钱的狂热形象
- 为三千两银子害死张金哥一对情侣
- 背靠贾家,来旺夫妻作经纪人,平儿作帮手,利用特权挪用公款,贪污放债
纵情享乐的少妇
- 王熙凤的贞操观越出封建礼法,是一种新的畸形
- 当着刘姥姥一屋子人和贾蓉打情骂俏
- 以自己美色为诱饵,致贾瑞于死地
凤姐卓越的才干
- 侍奉贾母是为利,也出于诚心和孝心
- 管理中不留情面
- 凤姐的嫡庶观很新,欣赏庶出的探春
- 受商品经济产生的刺激,狂热追求金钱和进口洋物品,充斥着资本理财思想
王熙凤悲剧结局的深刻意义
- “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王熙凤是两府中第一能人、封建末世女强人,但她的才华被封建社会窒息了
-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预示着她被休被弃,女强人也要向三从四德低头
-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凤姐一生制造了那么多悲剧,自己也落入悲剧
- 凤姐的女儿巧姐被卖,显露出封建贵族人欲的互相吞噬
光景常新说不尽 2010 2210
光景常新说不尽的原因
- 成百成群的塑造真正的性格
- 人物性格塑造达到完全和谐的最高境界“美丑泯绝”——鲁迅
- 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因性格千差万别而形成万象纷呈的局面
万红千艳的悲剧形象
元春
- 用青春为贾府换来护官符
- 元春是被深宫锁住的可怜灵魂,隐晦笔墨揭示皇权不合理
- 伴君如伴虎,归省说宫中是不得见人的去处
- 元妃之死带着无法倾诉的话离开人间
- 端午赐礼独宝钗、宝玉相同,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宝黛爱情悲剧
- 元春灯谜: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迎春
- 贾赦的妾所生、温和的懦小姐、懒于计较,无小才有微善
-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中迎春息事宁人与丫鬟绣橘愤愤不平相对照
- 悲惨结局:贾赦将她嫁给贪财好色的孙绍祖抵债,嫁去一年便被凌虐致死
探春
- 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 探春最大的不幸是庶出,卑微出身是她天然的缺陷
- 有两个母亲但没得到过母爱,认识到家族中的利害关系
- 清明的才和高昂的志
- 抄检大观园时,探春秉烛而待,对家族命运真正关切
- 发起诗社,展示出组织才能,对男尊女卑提出抗议
- 结局: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抛闪
惜春
- 绘画才能
- 别号“藕榭”,长于作画,是唯一的丹青能手
-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贾母让她画一幅“行乐图儿”
- 性格
- 孤僻冷落
- 内心早已认清残酷的现实,回避人间一切肮脏罪恶
- 结局
- 惜春的悲剧在于心灵的冻结:独卧青灯古佛旁
湘云:不由自主的沉醉感
- 男儿风貌,少女情怀,天真可爱
- 贾母娘家的侄孙女儿,自小父母双亡,个性中充满勃勃生机
- 海棠诗社发起时,她急切加入,增添活力
- 与丫鬟翠缕相处情节显示出湘云的无拘无束
- 湘云的爱情和结局:
- 他和宝玉有过爱情,后嫁给卫若兰,程高本109回说湘云后来守了寡
妙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 文墨极通,但“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 对宝玉的深情:
- 用自己吃茶的绿玉斗斟于宝玉
- 独为宝玉生辰送粉色笺jiān纸
- 道路坎坷
- 贾母去栊翠庵品茶,妙玉不卑不亢,显示出道路的坎坷
- 黑暗的社会对她“妒”且“嫌”
- 悲剧结局
-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李纨:贾珠之妻
- 被封建势力压迫,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贾兰身上
- 文学鉴赏、评论、口才都有一定水平
- 性格幽默诙谐、得体适度、不刻板拘泥
- 与人相处关系融洽,心地善良宽厚
秦可卿
- 袅娜纤巧,行事温柔平和
- 她的病和丧用墨最多
- 受贾珍的特殊关注
- 死时给凤姐托梦
- 用极为珍贵的寿材,压地银山般的大殡,惊动王爷路祭
- 悲剧结局
- 落到贾珍和贾蓉的包围中,孤立无援
- 第五回出场,第十三回死亡,她的悲剧是腐朽罪恶势力对她身心迫害的结果
红楼二尤
- 贾珍妻子尤氏的妹妹尤二姐和尤三姐,两人美貌异常
- 尤二姐温顺善良、尤三姐刚烈泼辣,两人遭遇不同,但都以自杀告终
- 尤二姐
- 结局吞金自杀
- 个性懦弱,对贾琏抱有幻想,受尽王熙凤虐待,以悲剧结束
- 尤三姐
- 有自己得追求与爱情观,不受人摆布
- 柳湘莲以鸳鸯剑为聘礼,后想辞婚,三姐伏剑自刎,柳湘莲削发出家
- 黛玉与尤三姐相似,追求自由爱情,但最终理想破灭
- 二尤表现出红颜薄命的主题,反映贾府男性主子的糜烂和女性主子的毒辣,以及传统的贞操观、封建势力对纯洁爱情的扼杀
香菱
- 原名甄英莲(真应怜),甄士隐独女,被卖到薛家后改名香菱
- 外貌美丽,薛蟠为争夺香菱打死冯渊,侧面烘托出她的倾国倾城
- 性格娇憨天真,纯洁温和,虽遭厄运但依然专一
- 步步血泪,步步艰辛,被拐子拐骗,先卖给冯渊,后卖给薛蟠,薛蟠娶了夏金桂后冷落打骂香菱,香菱受身心双重折磨
- 香菱学诗:拜黛玉为师,梦中得句:“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被补为海棠社员
袭人
- 本姓花,宝玉改为袭人,四大丫鬟之首
- 与黛玉同一天生日,二月十二花朝日
- 模样比晴雯略次一等,身材细挑、行事大方,和气但又刚性要强
- 第一个和宝玉有性关系的丫头,评论者认为是宝钗的补充
- 宝玉出家后嫁给优伶蒋玉菡
-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晴雯
- 宝玉四大丫鬟之一,但过的是千金小姐的生活
- 风流灵巧、口齿伶俐,眉眼像黛玉,因娇生惯养形成得理不饶人的性格
- 虽是丫鬟但敢做敢为:晴雯撕扇
- 针线活尤好,为宝玉病补雀金裘
- 晴雯之死:被诬陷,一生清白却冤屈而死,年仅16岁
- 宝玉效仿《离骚》作《芙蓉女儿诔》
- 庚辰本评:用晴雯的悲剧烘托黛玉的不幸
- 金陵又副册第一位出场
-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秋纹
- 宝玉房里四大丫鬟之一
- 性格欺软怕硬,无大恶、目光短浅,是仗势摆谱的恶奴形象
- 小红给宝玉倒茶,秋纹连声讽刺;仗着自己是宝玉丫鬟,颐指气使
小红
- 本名林红玉,生得漂亮,聪明大胆,心机深,冷静果断
- 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思,在怡红院勾搭宝玉不成,瞧上了贾芸
- 伶牙俐齿攀上了凤姐
- 是贾府中难得的清醒者,对贾府的败落早有预感
- 与贾芸私定终身脱离贾府,在贾府败落时救了宝玉和凤姐
紫鹃
- 黛玉的丫鬟和知心伴侣
- 黛玉死后选择出家,使黛玉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重
- 形象淡雅素净,显示出含蓄淑淡的美
- 曹雪芹写紫鹃着重描写心灵,保护别人而忘我,是精神高尚的美
司棋
- 迎春的丫头,母亲是王善保家的
- 脾气刚烈、雷厉风行,高大丰壮,做事干净利落
- 司棋与表兄潘又安私会被鸳鸯撞见,司棋哭求鸳鸯保密,潘又安畏罪潜逃
- 司棋之死
- 潘又安发财回来娶司棋,司棋母亲不同意,她撞墙而亡,潘又安也刎颈自尽
翠缕
- 湘云的丫鬟,天真活泼,豪爽直言
红楼梦中的男性形象
焦大
- 宁国府老仆,跟宁国公贾演出过兵,有恩于贾府,对后代糜烂的生活深恶痛绝
- 性格热情、真诚、自尊心强,居功自傲而敢说敢骂
- 焦大醉骂宁府
- 骂赖二,骂贾蓉:红刀子进白刀子出
- 大胆揭露:每日家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 意义
- 焦大是个英雄,揭露了宁府的荒淫无道,批判了封建大家族的丑恶形象,展现了人民群众不屈的反抗精神
- 鲁迅说焦大
- 是贾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
贾珍
- 虽袭世职,但浊臭逼人、无才无德,是纨绔习气的集大成者
- 性格表层上有伪装,学文习武,规矩礼数周到
- 秦可卿死后动真情,哭的泪人一般,内心复杂纷乱
贾琏
- 被贾母骂做“下流种子”,到处拈花惹草
- 当着凤姐面称赞香菱,浪荡子样
- 虽如贾珍般纵欲享乐,但有凤姐对他密切监视
- 尤二姐的死触动他的旧情
- 与贾赦相比,见的世面少、资格浅、胆子小、心肠软点,同情心重点、人情味又浓点
石呆子事件反映的人性问题
- 贾赦昏暴贪婪
- 贾琏尚有底线
- 贾雨村刻薄寡恩,心狠手辣,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官僚
《红楼梦》艺术论
红楼梦的艺术突破
对传统思想和写法的打破 2210
- 带有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成就:以亲身经历为创作基础进行创新
- 再现十八世纪社会生活,题材丰富、深刻、宽广
- 对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作了前所未有的艺术解剖
- 对妇女命运、爱情婚姻表现出深刻的同情
- 纵向寻求、横向借鉴,在日常琐事中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
- 打破“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小说模式
红楼梦的心理描写新探 2010
具有民族精神和气派的心理描写
- 感怀山川风物、忧国忧民、向往幸福自由、哀伤坎坷不幸,表现出我们伟大民族的心理性格
符合审美欣赏的咏怀式
- 意识流方式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在诗中宣泄和表白
具有生活依据的梦幻式
- 直接描写梦境的意识流动,情节跳跃但有生活依据
- 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中,黛玉的梦是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等问题的缩影
淋漓尽情的独白式
- 运用内心独白式写心理活动
- 宝黛二人欲诉心事,见面后两人“半个字也不能吐出”,“不知从哪一句说起”
- 宝玉在人前称赞黛玉,黛玉恰好听到,作者借助内心独白手法促其宣泄
复杂微妙的交叉式
- 开拓了艺术视野,细腻手法再现生活真实
- 二十九回张道士给宝玉提亲,宝黛争吵后内心复杂又微妙的交错
委婉曲折的潜流式
- 在人物间歇的活动中暗暗呈现
- 宝玉挨打后,宝黛意识的交流完全在一般的描绘中渗透出来
红楼梦语言的魅力 2010
红楼梦是语言的海洋
- 《红楼梦》全文体现着语言的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的宝藏
- 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
- 用诗词等韵文表达内容,刻画人物性格,独树一帜
- 茅盾称赞:几乎隔房可辨其为何人口吻
描写逼真的传神美
- 着色不多,神形兼备,在情节中点染环境
- 不分美丑,贵在独特气氛
- 渲染烘托,情景相生
- 景随人移,角度多变
漫画笔意的幽默美
- 嬉笑怒骂态度写出看透人生的文字
- 辛辣、诙谐又隐藏严肃,包含对人生美学的评价
- 常用漫画笔法勾勒出人物脸谱,微笑时含着辛酸的眼泪
人物对话的个性美
- 运用有个性的语言表现人物独特气质,展现社会面貌
- 二十回李嬷嬷用挑剔、嫌恶的态度对待袭人,表现出她失宠于宝玉的失落
- 贾芸和凤姐二人的对话被勾勒得活灵活现,写出复杂的世态人情
蕴籍含蓄的回味美
- 语言内容丰富深刻,概括洗练
-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对贾家规矩表面赞叹但骨子里极其讽刺、含蓄、委婉
- 元妃省亲称:深宫是那不得见人的去处
无懈可击的准确美
- 宝玉给大家斟酒,贾母心花怒放自己干了,邢王二夫人也忙干了,薛姨妈、李婶娘也只得干了
- 贾母一饮而尽,邢王二人不敢不喝,“忙”紧紧跟上
- 薛李二人碍于情面,“只得”勉强
红楼梦的虚化艺术 1910
人物形象的虚化
- 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中,只抓住审美对象的精神本质和最主要的特征
- 对晴雯肖像的描写,通过与袭人、小红、四儿、芳官对比烘托,反复比较,留给读者理解领悟
景物形象的虚化
- 在景物描写中用抽象手段体现主观感情,如写春景
- 先从春意写起
- 写春意已浮上姑娘们面颊,她们换上春服
- 莺儿用嫩柳条编花篮
- 王夫人房里也插满了各色折枝花
写情的虚化
- 写情时浓缩提炼,如荣国府元宵节夜宴
- 黛玉喂宝玉喝酒,凤姐一句话让众人目光集聚在宝玉、黛玉身上
- 换酒杯细节和前边呼应,产生细微又强烈的对照效果
结构的宏观及微观 1910
结构形式取决于内容表达的需要
- 作者着力表现的三种旨意,三者相互穿插交错
- 青年女子的悲剧
- 具有叛逆精神的贾宝玉的悲剧
- 封建贵族的衰亡史
- 红楼梦的结构特点
- 众多事件同时涌上笔端,纵横交错,左右生支,编制成一张经纬交错的大网
严谨不失和谐、缜密不失自然的独特方式
- 周汝昌把全书分为12段,前后各6段
- 第54、55回是分水岭,前写的如黄钟大吕,后写得像羽调商声
- 二知道人把全书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单元,不承认最后一回“沐皇恩贾家延世泽”
- 王希廉把120回分21段,大段中夹小段,或夹叙别事或续补旧事,如线串珠,如珠走盘,不板不乱
绾Wǎn冠全书的前五回
- 前五回既相对独立,又绾冠全书,对结构、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 第一回
- 甄士隐悲剧的一生象征全书,折射着许多人
- 甄英莲的遭遇又为女儿们定下悲剧基调
-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重点突出,引人入胜
- 第三回:宝黛初会,借黛玉进贾府,介绍了贾家环境及重要人物
- 第四回:宝钗出场前,以葫芦僧判案介绍护官符及四大家族的财势,此时主要人物集齐,故事展开
- 第五回
- 全书提纲,以诗、曲、画预示主要人物的道路
- 十二钗归入薄命司,显示出对女子的同情和对时代的沉思
- 理想世界太虚幻境对照现实世界大观园
全书段落划分
- 前5回为一段落
- 6-18回为第二大段
- 可卿出丧、元妃省亲
- 19-54回为第三大段:54回是盛限,最热闹的章节
- 55-80回为第四大段
- 探春理家虽见成效但补天无望
- 紫鹃“试玉”为黛玉悲剧埋下伏笔
- 芳官等小人物造反、尤氏姊妹的故事为贾家败亡提供罪证
- 大抄检爆发,死晴雯、逐芳官、嫁迎春等形成“树倒猢狲散”之势
- 81-120回为第五大段
- 续书保持悲剧结局
- 黛玉焚稿、降珠归天写出了爱情悲剧的高潮
结构与时间表
- 结构丰富又富于变化,主线如大江东去,副线条条线索错落穿插
-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表示:80回红楼梦原书共写了15年的故事
- 1-5回八年
- 6-18回四年
- 19-54回一年
- 55-80回两年
- 故事情节愈丰富,时间越短
微观结构
- 微观结构千变万化,从情节发展中的一点生出几条线索交错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尺水兴波:结构的微观视角
- 所有情节都是由因生果,前呼后应
- 赵姨娘与苏州买来唱戏的女孩子干了一仗
- 安排特定的时间情景:贾家主子各忙各事,奴隶们因压制松弛,民主空气抬头,反抗情绪高涨
- 多条副线环绕主线向前推进,以喜剧结尾。奴隶们在斗争中积累经验,有勇有谋
肖像及细节 1910
肖像描写的作用
- 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地位,有助于丰富主题、推动矛盾冲突,增加作品真实性
肖像描写的几种手法
- 写意、工笔、前后照应、左右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 一石三鸟,不仅表现人物本身思想性格,还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 画眼睛,不脸谱化、极端化
- 人物服饰与人物身份、地位、风格相吻合
细节的作用
- 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 写环境细处落墨,把各种社会关系用细节描绘出社会风貌
- 写情节方面,除主动脉外,每一个在情节发展中的细节都有过渡作用
红楼梦的共同美 1910
红楼梦获得广泛共鸣的原因
- 再现十八世纪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丰富、深刻、宽广程度前所未有
- 揭露封建社会腐朽本质,说明封建家族衰亡的必然性
- 充满了美学的光辉,通体灿然
- 是对真正人世间的书写
进步美的政治道德观
- 表现出进步的政治道德观,代表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具有激励力量
- 对妇女命运及爱情婚姻表现出深切的同情
红楼梦的美感享受
- 人美,心灵美,意境美,细节美,语言美,诗词美,喜剧悲剧美,生活中的丑也化为艺术的美,美是《红楼梦》的灵魂
- 众多典型形象是最主要的美学价值,不断开掘人的精神世界
红楼梦的悲剧价值 2010
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 敢于突破封建思想羁勒,争取平等、自由是《红楼梦》悲剧冲突中被毁灭的一方
- 《红楼梦》确认了悲剧人物的复杂性,让“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遭到不同形式的毁灭
客观存在的悲剧世界
- 作品悲剧世界同客观存在的悲剧世界血脉相连,富有典型意义
- 把封建阶级颠倒了的真假重新颠倒过来,努力探寻悲剧的原因
- 打破团圆主义,指出结局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表现悲剧人物的死亡
几乎无事的悲剧
- 着力表现“近乎没有事情的悲剧”,从日常小悲剧中看到社会大悲剧
- 小悲剧涉及面广,其社会意义超越英雄悲剧
- 被毁灭者很难找到知音,而曹雪芹将其呐喊声发出
红楼梦的历史意识
- 《红楼梦》审美情感的基调是深而广的忧患,给作品披上了浓重的悲凉
- 红楼悲剧中对历史的哲学沉思,显示着清晰的哲人风度
- 打破了数千年的历史怪圈,“树倒猢狲散”一语带有辩证意味
艺术的威力
红楼梦的矛盾线
- 矛盾主线:宝黛叛逆性格的发展和叛逆爱情的悲剧
- 荣国府的三种矛盾
- 以宝黛为代表的封建叛逆者,同以贾政、宝钗等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之间的矛盾
- 以晴雯、鸳鸯等为代表的被压迫的奴隶,同以贾母、王夫人、凤姐等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
- 封建阶级内部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矛盾
- 后两者作为副线,扭结在矛盾主线上
红楼梦诗体小说的特质
- 曹雪芹诗人式的创作,以情写情,是以小说面貌出现的《离骚》
- 红楼梦中诗的意象具有浓郁的象征意味
- 高雅诗性与俗性小说融合升华,感情寄寓在人物和自然形象中
曹雪芹的精神家园
- 《葬花吟》和《芙蓉女儿诔》
- 红楼梦开篇不久,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金陵女子的档案,显示出作者的宿命观
- 《芙蓉女儿诔》是前八十回的最强音
艺术世界与历史的联系
- 四大家族的衰亡史与封建社会整体的衰亡史联系起来,揭示社会结构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 通过悲剧意识表现历史意识
- 曹雪芹的历史意识是在宇宙意识与历史反思中形成的,是对人类历史反思的“一家之言”
红楼梦的影响
红楼梦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红楼梦在现当代
- 20世纪成为了一门“显学”
- 胡适把考证法引入《红楼梦》研究
- 王国维引入西方理论研究,使小说研究进入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批评时期,具有划时代意义
-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变革影响文艺批评
- 毛泽东对于《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公开批评,使小说一跃成为“必读书”
- 文革期间,沦为政治工具
- 1978年后,影视作品连同戏曲改编搬上荧屏舞台,相关文化产业得到发展
- 20世纪90年代进入理性时期
1949年后红学研究概况
- 1949年后是普及期,出现大批业余红学家,产生现实主义红学
- 1954年,以李希凡和蓝翎líng为代表,形成一场大讨论
- 1961年,沈从文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的《红楼梦》中关于器物的一条注释提出意见。周汝昌表示支持,但对器物的指称表示异议,随后沈从文又反驳周汝昌
- 1978年后,西方思潮涌入国内,《红楼梦》研究百花齐放
红楼梦的影响 2210
红楼梦的思想影响
- 强调政治寓意
- 描写四大家族由盛而衰,写出封建社会末世之相,发出“盛世悲音”
- 被认为“排满”而受到正统文人苛责,并被官方屡屡查禁
- 近现代批评者以政治化索引批判清朝统治,对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政治运动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 注重情感教育
- 青年男女间的纯真爱情吸引千万读者
- 宝黛间的爱情悲剧打动读者,尤其是受封建婚姻束缚的青年男女
红楼梦的艺术影响
- 就小说创作而言,作品成功激发了效仿热情,涌现出大量续书;悲剧结局使读者无法接受
- 不断涌现模仿之作:魏秀人《花月痕》、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张春帆《九尾龟》、愈达《青楼梦》等
- 朝鲜语著名古典小说《玉楼梦》《九云记》也受其影响
红楼梦的文化影响
- 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和集大成者,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合
- 红楼梦已走向生活,红楼衍生文化已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它的文化影响超越时空